简介: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包括厦门、漳州、泉州三市)的南部沿海地区的30年(1971~2000年)地表干湿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湿润指数变化呈现随机趋势,最大的值出现1990年,最小值出现在1971年;各个地市最小值出现时间具有一致性,但是最大值漳州却与其他地市不一样。(2)湿润指数30年平均值为2.07,20世纪80~90年代湿润指数值较大,属于较湿润时期;而70年代,属于一个相对干燥的时期。区域内湿润指数具有分布不平衡性,从南至北逐渐增加,变化范围也较大。(3)月均湿润指数分布不均匀,其值相对较大的月份是3~6月份,相对较小的是10~12月,最大值出现在3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4)湿润指数季节分布是最大值是春季,最小值是在秋季。
简介:针对珠海“国家园林城市”需要定量评估的问题,利用遥感模型和Landsat卫星图像反演地表温度、NDVI植被指数和MNDWI水体指数,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居民区的绿化覆盖率较高,NDVI在0.1~O.2,而大部分林地的NDVI在0.4~0.5,没有出现连续大面积的高地表温度区。NDVI〉O.3时,地表温度随NDVI的增加而快速下降,而NDVI在0.0~0.3地表温度随NDVI的增加而升高,平均地表温度峰值在NDVI为0.3,裸露的海滩、河滩等滩涂表面温度较低,减弱了裸露人工建筑高温像元的影响,使得结果与已有对其它内陆城市的研究不同。地表温度随水体指数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茂密的绿化林地、海洋等大面积水体、大面积滩涂和沼泽等湿地对调节珠海城市热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为揭示钦州湾石磺栖息地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钦州湾内湾(茅尾海)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夏、秋季采集表层沉积物对生源要素碳、氮、磷含量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钦州湾石磺栖息地总有机碳(TOC)含量为4.87-28.99mg/g,总氮(TN)含量为0.49-1.79mg/g,总磷(TP)含量为0.19-0.91mg/g,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且TOC与TN季节变化显著。生源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河流输入、红树林植物群落、潮汐作用、养殖活动以及沉积物类型等因素影响。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夏季表层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全部超过最低危害级别,TP大部分区域超过最低危害级别,秋季只有TN含量大部分区域超过最低危害级别,TOC和TP绝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安全级别。目前钦州湾石磺栖息地污染状况对石磺的生长繁育尚未构成危害。
简介:摘要:煤层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是通过采煤工作面的回采致使上方岩层受到破坏后逐渐向上传递至地表上,随着开采范围不断增加,导致矿区地表变形、下沉,形成宽大裂缝等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研究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对地表沉陷预测和控制、“三下”压煤回收以及减轻采动损害等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实测,采用理论分析,研究了新疆伊北矿区潘津工业煤矿2302工作面浅埋深特厚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和破坏变形分布规律,实测了地表变形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超前影响角、下沉量等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参数,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高产高效提供必要技术准备。
简介:本文介绍了在强震地震学研究方面国内外目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隐伏断层和出露地表断层在地震发生时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近几十年全球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地表运动参数的统计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由隐伏断层所造成的近断层地表运动强度(速度、加速度)大于出露地表断层所产生的地表运动强度,虽然发生在出露地表断层的地震往往可造成较大的近断层地表位移,但是当地震矩震级(MW)达到7.5级以上的时候,近断层地表加速度和速度在近源区却出现了饱和现象。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且建议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断层动力学模型,模拟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以及近断层地表运动的特征。
简介:摘要微测井常用于地震采集时近地表结构调查工作,通过研究工区内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的变化,为激发井深提供依据,为数据处理提供精确的静校正数据。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微测井调查中在草原沙化区大量微测井点出现高速层下重复出现低、高速层的现象,通过区域踏勘、露头调查、岩性及速度分析,结合构造演化,预测了近地表逆断层发育及展布。
简介:摘要试想一个人不会倾听,又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倾听,能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倾听,能让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更展现一份恬静的美;学会倾听,能让我们豁然开朗的课堂教学积蓄一份智慧的美。我们的目标做最好的听众!懂得倾听是一种美德,明白倾听是为了更好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