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传统的教学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与以往的教学相比,现在的教学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精准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 精准教学是一种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也流畅度作为学生学习的发展指标,通过一些现代化技术的支持。虽然精准教学的理念早已提出,但其多方面的价值还是需要进行挖掘和思考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嘉定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2015-2019年复苏后存活到院和存活出院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发生在本区由疾病因素导致的、急救人员实施复苏的成人(≥18岁)OHCA患者的资料。资料来源本中心电子病历、派遣系统记录(录音)、急救医生的纸质记录和医院内就医记录。患者(旁观者)的基本资料、急救程序和复苏结果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分组,并按年度描述。时间变化趋势采用χ2检验,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存活到院和存活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05例OHCA患者纳入标准,存活入院率为4.14%,从2015年的1.87%上升到2019年的7.31%(P=0.009)。出院存活率为1.23%,从2015年的0.37%增加到2019年的3.32%(P=0.003)。存活出院患者中神经功能分类(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 CPC)为良好(CPC1/ CPC2)的构成比没有时间趋势的变化(P=0.339)。医生/调度员总体电话识别率12.87%,识别率从2015年的7.49%提高到2019年的19.27%(P<0.01)。旁观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比例为17.39%,从2015年的9.36%上升到2019年的25.19%(P=0.000)。可除颤心律(室颤/无脉性室速)的比例为4.06%,该构成比没有时间趋势的改变(P=0.323)。没有发现旁观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病例,急救反应时间为(15.45±8.71)min,从2015年的(15.10±8.12)min缩短至2019年的(13.41±6.47)min(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患者(OR=0.315, 95% CI: 0.168~0.519, P=0.000)、不可除颤心律(OR=0.096, 95% CI: 0.043~0.012, P=0.000)和发生在公共场所(OR=2.411, 95% CI: 1.302~4.463, P=0.005)是院前存活到院的独立预测因素;男性患者(OR= 0.247, 95% CI: 0.070~0.866, P=0.029)、不可除颤心律(OR= 0.072, 95% CI: 0.016~0.318, P=0.001)、没有使用肾上腺素(OR=5.953, 95% CI: 1.222~29.012, P=0.005)和机械按压(OR=10.836, 95% CI: 1.361~86.309, P= 0.024)是存活出院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5年间OHCA患者的存活率有趋势性的改善,主要是由电话识别率的提高、旁观者CPR率增加和急救反应时间缩短等一系列OHCA生存链构建的累积结果,然而,总体存活率仍然较低,今后的重点应提高旁观者CPR质量,加快AED的布局,并鼓励旁观者使用,以进一步改善OHCA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院外心搏骤停(OHCA)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难题。为提高生存率,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OHCA登记数据库,用于OHCA持续监测和质量改进,识别生存链各个环节的弱点,评估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尚缺少能够全面收录OHCA资料并有效反映我国OHCA救治现状和研究方向的登记数据库。为缩短与欧美等发达国家OHCA生存率的巨大差距,借鉴国外登记数据库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OHCA登记数据库,以提高国内OHCA生存率。本文通过对国际上公认的心搏骤停提高存活率登记(CARES)、复苏结局联盟(ROC)、欧洲心搏骤停登记处(EuReCa)、泛亚洲复苏结局登记处(PAROS)、澳洲复苏结局联盟(Aus-ROC)几大OHCA登记数据库的介绍,旨在为推动建设中国的心搏骤停登记数据库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