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1大气CO2、CH4、CO高精度观测混合标气配制方法高精度、高准确度大气CO2、CH4、CO浓度观测需使用以干洁大气为底气的标气。标气中水汽含量及CO2的δ13C对基于光学原理的观测系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组装的混合标气配制系统,以环境大气为底气,通过添加高浓度气体或利用吸附剂吸附,调节目标物种浓度。CO2和CO吸附效率分别达99.7%和99.8%,标气水汽含量小于3.7×10-6,可配制不同浓度范围的CO2、CH4、CO混合标气。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配制环境大气浓度范围的标气,CO2、CH4、CO实际配制浓度同目标浓度的偏差分别小于10×10-6、30×10-9和30×10-9,CO2中δ13C同实际大气接近。本方法配制的标气已应用于我国本底站大气CO2、CH4和CO高精度观测,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质量要求。(姚波)

  • 标签: 大气成分 大气CO2 配制浓度 大气观测 CO浓度 世界气象组织
  • 简介:2012年,大气研究所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项任务,在分析方法建立、比对校验、质量控制,大气及相关特性的观测、模式发展应用,影响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分析方法、比对校验和质量控制研究1.1大气有机物热脱附-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分析方法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峰容量等优势的分离技术,在我国将其用于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 标签: 大气成分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全二维气相色谱 质量控制 相关特性 影响评估
  • 简介:2007年,大气中心以稳步推进大气、沙尘暴观测站网业务化为目标,在中国气象局的布署和安排下,不断加强和完善站网的监测、运行和保障能力,形成了覆盖我国关键和典型地区的大气、沙尘暴和酸雨观测网络,基本实现了长期、多区域、网络化观测。

  • 标签: 大气成分 业务化 观测网络 中国气象局 保障能力 典型地区
  • 简介:1概况2013年大气星座(ACC:At—mosphericCompositionConstellation)会议于4月1819日在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总部举行,26位专家和官员参加了此次会议,除中国和韩国各有1人参加外,

  • 标签: 大气成分 会议简介 星座 气象卫星
  • 简介:人类和自然的发展进程改变着全球大气大气化学和大气动力学。为了能够制定最佳行动路线减缓变化的后果,观测、模拟和预报这些变化产生的后果是当务之急。对整个底层大气化学和动力学的全球高分辨率观测和模拟不仅直接影响化学气象、空气质量和地表紫外线辐射的预报结果,而且还可以提供对全社会都很重要的全球天气趋势信息。

  • 标签: 大气成分 大气动力学 探测 大气化学 预报结果 紫外线辐射
  • 简介:大气中心积极组织参加2007年8月8~21日“好运北京”环境交通测试,完成机动车减排评估任务。.不仅利用自动气象站等提供气溶胶和臭氧的在线观测,还利用CUACE/Aero,CUACE/Gas数值预报系统提供多种气体、气溶胶的数值预报分析产品,还提供天气背景和卫星反演大气产品的分析。

  • 标签: 大气成分 分中心 产品 评估 测试 交通
  • 简介:1.973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主要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在2010年年底完成,并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化学 大气成分 大气气溶胶 服务 观测
  • 简介:1.1中国地区地基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详细研究了中国地区地基的、高精度、覆盖广泛的月均气容胶光学厚度(AOD)分布及近十几年来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中国地区气溶胶A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为活动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年均值>0.60;气溶胶粒径大小“自北向南”依次降低,与北方受沙尘气溶胶而南方受二次气溶胶影响有关。远源地区气溶胶载荷略低于全球平均;在沙尘源区和黄土高原气溶胶为全球平均的1.7~2.1倍,而在中国东部郊区及城市区域气溶胶为全球平均的2.7~3.7倍。中国地区AOD自2009年来呈显著增加态势,主要原因可能与环境和气象条件的改变有关。(车慧正)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沙尘气溶胶 中国地区 光学厚度 中东部地区
  • 简介:1大气及相关特性变化的观测研究1.12016年12月红色预警的北京冬季重污染事件中边界层内气象要素对PM2.5爆发性增长的相对作用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PM2.5重污染事件(HPEs)频发,但其中PM2.5质量浓度爆发性增长的成因仍不确定.本研究利用地面PM2.5质量浓度以及风、温、湿等垂直分布的气象要素及ECMWF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边界层内气象要素对此爆发性增长的相对作用.北京HPEs前期以输送为主,后期以累积为主.输送阶段(TS)地面高压位于北京以南,较强偏南风将北京南部的污染物输送至北京促使污染形成.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PM2.5 污染物输送 污染事件 气象要素
  • 简介:1.1中国气溶胶遥感网Cimel太阳光度计积分球标定方法的建立参考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对于积分球标定的方法,建立了中国气溶胶遥感网络(CARSNET)Cimel太阳光度计的积分球标定方法和流程。利用该标定方法和操作流程对4台CE318太阳光度计进行了标定试验。结果显示,与出厂参数相比,本方法获得的可见光波段标定系数相对偏差小于3%,而红外波段相对偏差约5%。太阳等纬圈(ALMUC)和主平面(PPLAN)现场验证实验数据显示,天空散射辐亮度在±6°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所有波长的差异小于1%,表明该标定方法和流程适合CARSNET太阳光度计的校准,并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和网络观测的精度。(车慧正)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太阳光度计 标准技术研究院 标定试验 数据显示
  • 简介:探讨了雾霾-人体健康影响中的不同季节效应。首先,敏感人群健康风险随着雾霾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其次,不同的疾病风险,季节/气温对它们的修饰是不同的。春季,雾霾对呼吸道疾病人群的影响最大,而夏季和冬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外,因为雾霾具有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所以在一个持续几天的雾霾事件中,人群的健康风险也有一定的累积。由于来源和粒径分布的不同,不同季节可吸入细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差异,反映了可吸入细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夏季,气温可以作为独立的一个环境因子刺激人体,而在冬季则只是作为颗粒物理化特性的一个指引。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人体健康影响 呼吸道疾病 季节效应 健康风险
  • 简介: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大气的观测和研究受到格外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中均有充分体现。2009年大气中心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项任务,在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完善、大气化学实验室标校体系建设、大气站的技术支持标校、科研、国际合作交流、60周年国庆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标签: 决策气象服务 大气成分 在线观测 大气化学 气候变化 专业委员会
  • 简介:大气化学实验室以及大气本底、酸雨和沙尘暴等观测站网长期工作基础上,作为“大气轨道”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大气观测与服务中心积极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按照“立足现有、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建设”基本思路,设计建设大气研究型业务体系,保证了各项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初步形成了12个研究和业务团队:气溶胶、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反应性气体与大气光化学、臭氧与辐射、酸雨、边界层、数值同化、大气数值模拟、化学输送数值模拟、大气气候效应、大气反转数值模拟、常规预报要素分析。2005年在研和新获准的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对原有的观测站网和大气化学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增容及整合,重新布设了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的30个大气观测站。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实施“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正式进入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台站行列;完成了2个拟新建本底站(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论证试验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了湖北金沙预选本底站站址,即将启动科学论证工作;开展“酸雨观测业务规范”人员培训,大力推进酸雨工作业务化。

  • 标签: 大气成分 服务中心 观测站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大气本底 化学实验室
  • 简介: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于2005年底正式启动,执行期3年。项目负责人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第2负责人兼协调人为周凌唏研究员。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成员、气科院名誉院长周秀骥院士负责指导大气本底台站体系建设工作。

  • 标签: 大气成分 科学观测 台站 本底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简介:2005年,科技部在“生态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专家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有关部门的部分专家,组成“大气本底”初评专家组,根据国家野外站申报指南、遴选方法、遴选指标和评分标准,配合终评专家组,具体指导、实施国家野外台站的评审和遴选工作,新增了3个大气本底国家野外站(北京上甸子、浙洫临安、黑龙江龙凤山)。2006年,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认证,正式进入了国家野外站系列。

  • 标签: 大气成分 科学观测 本底 台站 专家组 评分标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平罗国家气象观测站大气环境报告书的编写,详细介绍环境报告书的制作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台站业务人员提供可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流程。

  • 标签:   大气成分  环境报告书,
  • 简介:中国气象局人气成观测与服务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于2004年12月16日在京举行。该中心是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中国气象局多家业务中心共建的科研型业务单位,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兼任中心主任。该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同时拥有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和网络化观测体系的集合优势,集科研、业务、服务于一体,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服务中心 大气成分 观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研机构
  • 简介:国家级、区域级和省级大气轨道建设包括各类大气的观测分析、预警预报、评估与服务。2006年在全国范围有力地推进各级大气轨道建设,在我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气网络化观测,包括观测网的规划设计、科技支撑、质量保证、人员分级培训;观测与分析技术和标校方法的研发、系列标准规范的编制;大气预报预测方法及预报系统的研发,形成了多项预报与服务业务产品。

  • 标签: 大气成分 国家级 业务建设 省级 观测分析 轨道建设
  • 简介: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包括200多个本底站,涉及观测要素达200多种。但站点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集中地区的站点较多,亚洲、非洲、南美等地区站点较少。中国气象局自1981年起先后建立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风山3个区域本底站,1994年建成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台。上述4个本底站都是WMO/GAW的成员,

  • 标签: 本底值 监测评估系统 大气成分 产品 世界气象组织 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