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刃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抽取2022.01-2023.03在我院就诊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给予刃针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VAS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周,对照组VAS评分相比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后1月,两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月,观察组的外展、外旋活动度比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刃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疗效显著,利于缓解肩关节疼痛感,改善预后,临床可进一步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单纯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肌腱固定治疗滑车系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大连大学中山医院接受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重建术的49例滑车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滑车系统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单纯盂肱上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55±6)岁;B组为盂肱上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合并冈上肌腱和(或)肩胛下肌腱关节侧部分撕裂患者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7±8)岁。AB两组采用不同的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肌腱固定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组内及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7±6)个月,术后2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组患者均未见翻修、感染、Popeye畸形、痉挛性疼痛等手术相关并发症,B组出现因再次外伤致二次关节镜诊治1例。术后患者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术前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46±10)分,术后12个月升至(89±9)(t=-22.637,P<0.05),B组术前为(39±10)分,术后12个月升为(87±8)分(t=-44.849,P<0.05)。A组术前VAS疼痛评分为(5.25±0.27)分,术后12个月降至(0.68±0.70)分(t=29.007,P<0.05),B组术前为(5.69±0.84)分,术后12个月降至(0.72±0.83)分(t=37.079,P<0.05)。结论关节镜下单纯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肌腱固定治疗滑车系统损伤,有利于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用经筋辨证论治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的疗效。方法将320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患者用经筋辨证观点,循手三阴、三阳经筋查取结筋病灶点,用长圆针以解结法治疗。结果治愈290例,占90.6%;有效15例,占4.69%;总有效率95.3%;无效15例,占4.69%。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的主要对象为: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年间接治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封闭注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封闭注射基础上行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个疗程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CMS评分和RO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一个疗程后差异显著,实验组VAS评分、CMS评分和ROM评分相比对照组评分明显更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肱二头肌长肌腱炎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使肩关节功能增强,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值得大力推广实践。
简介:目的:探索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诊治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110例为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电针疗法,对比两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总有效率等。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3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3.64%(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CM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与电针疗法联合应用能促进长头肌腱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脉冲超声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5例,脉冲超声治疗组30例。治疗组给予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脉冲超声治疗组给予普通超声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7d、14d,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脉冲超声治疗组7d、14d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与脉冲超声治疗组7d、14d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效果好于普通超声,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则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及8周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主动活动度(ROM),采用超声检测患者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主动ROM、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3.8±1.0)分]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该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治疗后4周时联合组肩关节主动ROM[前屈(158.4±13.8)°,后伸(40.2±3.7)°,外展(110.3±20.3)°,内旋(40.3±5.7)°]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增加(P<0.05),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2.0±0.2)mm]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减小(P<0.05),且上述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ROM,减小腱鞘厚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大及巨大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的大及巨大肩袖损伤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58.7±18.4)岁(范围45~72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肩关节前屈上举、体侧内外旋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MR检查,评估肩峰下间隙大小或肩袖愈合、再撕裂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2±33.5)个月(范围13~53个月)。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4±1.8)分降至术后6个月(4.6±2.2)分、术后12个月(1.9±2.1)分、末次随访时(1.7±2.0)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47,P<0.001);ASES评分由术前(56.4±20.9)分降至术后6个月(48.3±29.1)分,术后12个月增加至(77.2±18.2)分、末次随访时(82.3±13.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4,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2.7±17.5)分降至术后6个月(49.4±27.5)分,术后12个月增加至(80.1±20.1)分、末次随访时(87.4±11.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01);前屈上举活动度由术前102°±24°增加至术后6个月121°±33°、术后12个月140°±17°、末次随访时148°±15°,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4,P<0.001);体侧外旋活动度由术前57°±32°降至术后6个月45°±37°,术后12个月增加至70°±31°、末次随访时75°±30°,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8,P=0.042);内旋活动度评分术前(8±3)分、术后6个月(7±4)分、术后12个月(9±3)分、末次随访时(10±2)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6,P=0.015)。6例经MRI证实出现再撕裂,其中4例于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2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结论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联合肩袖修复术治疗大及巨大肩袖损伤,无需额外取材,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及改善肩关节功能,再撕裂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