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8年5月苏哈托下台后,印尼进入了威权政治转型时期。从1998年5月迄今,哈比比、瓦希德、梅加瓦蒂和苏西洛都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致力于推动印尼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转型方式、推动力量、泛政治化、程序民主、军队和伊斯兰教来分析印尼威权政治转型的特点。

  • 标签: 印尼 威权政治转型 民主 特点
  • 简介:1930年至1931年间的蒋胡约法之争无疑是民国政治史和立法史上的大事件。这场争斗始于蒋胡二人对于训政时期是否应当制定约法的不同主张,一变为胡汉民被软禁、蒋介石强行通过约法,终于蒋胡体制解体、广东与南京争衡。约法之争既是蒋胡的理念之争,也是军权与党权之争,更是集权与分权之争。但若从民国威权政治转型视野观察,这场约法之争体现出执政者寻求政治合法性的努力,也是蒋介石试图建立党国弱势独裁体制的尝试。约法虽难以避免政治化,但于威权政治的宪政转型仍不乏路径探寻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威权政治转型 约法 弱势独裁
  • 简介:2011年1月,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埃及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终于爆发。多个城市民众大规模集会,仅仅在18天以后,统治埃及达30年的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埃及持续至今的政局动荡由此开始。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作为过渡执政者的最高军事委员会饱受世俗派诟病,围绕军方应将权力尽快交还给民选世俗政府的问题,埃及自由派、保守派以及威权派之间展开了政治博弈,政权内部权力争斗,街头政治持续上演。

  • 标签: 威权主义 埃及 民主转型 穆巴拉克 内部权力 军事委员会
  • 简介:战后实行威权政治之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绩效,所反映的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结构的不同。威权体制下台湾的发展经验表明,在非民主体制下要达成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某些结构性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分离、经济理性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制度、市场经济导向、经济决策系统的专业化和“非政治化”。威权政体在推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推动自身变化的条件。

  • 标签: 威权政体 经济成长 现代化 台湾地区
  • 简介:在执政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但威权政体处于转型阶段的政治背景下,新加坡工人党积极应对,以建设性反对党为发展定位,加上针对性的宣传措施、草根与精英结合的竞选团队、大胆的竞选策略,工人党在近年的国会大选中创下反对党最佳竞选成绩。在国会中,工人党发挥着建设性的监督制衡作用,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新加坡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其转型难以出现激进的政治变革,工人党需要长期发挥建设性反对党的监督制衡作用,不急于去挑战执政党地位,在发展的同时促进威权转型,推进新加坡政策过程的民主化。

  • 标签: 威权转型 反对党 新加坡工人党
  • 简介:东亚地区经济现代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威权政治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不但确立丁东亚经济现代化的方向,而且为现代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随着东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威权政治也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

  • 标签: 威权政治 东亚 经济现代化 作用
  • 简介: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并建立起威权政治,其政权具有鲜明的反民主倾向。然而,正是在朴正熙统治时期,韩国的民主化进程得到了实质性的起步。究其原因:一是朴正熙政治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民主化因素;二是通过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及其"浓缩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韩国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基础;三是其反民主的政治统治加速了民主化进程的到来。

  • 标签: 朴正熙 威权政治 民主化进程
  • 简介:泰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如家长制、权威崇拜、等级观念等,不仅仅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成为人们日常行为所公认的准则,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威权政治是这种价值观的必然产物。80年代末以来,泰国和其他实行威权政治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仍处于支配地位,根植于其中的威权政治的本质性特征“威权为体,民主为用”将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 标签: 传统文化 泰国 威权政治 价值观 政治制度 政治矛盾
  • 简介:《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仍旧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的威权监管模式失灵。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转型也势在必行。合作治理模式主张信任、信息公开、全程参与和地位平等、责任共担,是一种新型的行政决策模式。将该模式引入食品安全领域,不仅符合世界食品安全监管的大趋势,而且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而言,更具有可行性和合法性。而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合作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方面,应着重关注食品安全法律规则的问题导向、多维度的合作关系、责任共担体系、信息共享制度等方面。

  • 标签: 食品安全 威权管制模式 合作治理模式
  • 简介:通过词源学考察和对近代以来五种政治形态的比较,可以将威权政治定义为: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出现的形式上保留了选举、代议制、政党等民主政治形式,但实际上限制公民政治自由、高度集权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其基本特征包括政治独立、现代化导向、民主外衣下的高度集权、过渡性等。

  • 标签: 威权 政治形态 比较 内涵 特征
  • 简介:南京师范大学许开轶教授的新著《二战后东亚地区社会变迁的政治分析:东亚威权政治及其转型研究》以战后东亚地区出现的独具特色的威权政治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所处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嬗变、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制度变迁的路径、政治精英的主体性活动等因素,系统研究了东亚威权政治的形成、运行、影响、转型等问题,揭示了东亚政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 标签: 东亚地区 威权政治 转型研究 社会变迁 政治分析 二战后
  • 简介:政权变更被看作是中东变局的重头戏,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埃及政权频繁更迭,政坛狂涛汹涌,这是埃及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罕见的。其中,民选总统穆尔西政权的垮台,更是值得人们的深思。此次埃及军人逼迫穆尔西总统下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民众企盼稳定、结束纷争的诉求,同时.也折射出2年多来埃及局势动荡不堪、政治转型陷入困境的事实。那么,埃及为何如此动荡不宁?

  • 标签: 政治转型 埃及 民选总统 历史进程 共和国 政权
  • 简介:近二十多年苏俄民主政治的演进呈现一种在外交上先亲西方、后与之疏远,国内政治先民主、而后又趋于保守化的循环。历史的制约决定了当代俄罗斯民主政治既不可能太过于遵从西方民主,但也不会过于回归前苏联的旧制。在当下的发展进程中,俄罗斯民众还是倾向于选择带有威权主义色彩的政治强人普京,在实现强国目标的同时,创造性地探索属于俄罗斯自己的民主之路。

  • 标签: 普京 俄罗斯 民主政治 政治强人
  • 简介:西方学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将发展与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然而,泰国,包括其他一些战后取得飞速发展的东亚国家,恰恰是在威权政治所形成的稳定的政治局势之下获得发展的.由选举所产生的文人政府,尽管他们的组阁符合民主程序,其领袖亦可称为出色的政治家,但他们常常只能维持一个只能以月计的短期政府,政局始终处于混乱状态之中,以致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稳定是泰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取得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 标签: 稳定 威权政治 民主 发展
  • 简介:《庄子》的《人间世》一章,一上来就讲了一段假托的颜回要去卫国的故事: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 标签: 颜回 《人间世》 《庄子》
  • 简介:地理、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政治关系形态表现也千差万别。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形态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软威权主义”,这种模式深远地影响了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发展。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东亚 经济与政治发展 软威权主义
  • 简介:社会转型作为一种革命意义上的社会变革,首先是精英转换的问题.在俄罗斯,民主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行为.然而,俄罗斯的精英结构所凸显的是连续性和路径依赖的特征.精英成员多半来自旧的权贵阶层,他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都代表着过去.这是俄罗斯政治转型导致"委任民主制"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俄罗斯 政治转型 委任民主
  • 简介:作为中亚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典范,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历经25年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基于法律层面民主政治制度在国内基本得以确立,议会和总统选举制度作为调节国家权力结构的杠杆不断得到完善,多党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政治强人”纳扎尔巴耶夫执政下的哈萨克斯坦虽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其政治转型进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妥善得到解决。例如精英集团和地方各派势力对于中央核心政权的挑战,部落和民族矛盾对于社会安定冲击以及伊斯兰再政治化对于国家安全的威胁等。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政治转型 特点 困境
  • 简介:〔摘要〕后威权时代使教师地位从立法者向阐释者转变,使师生关系从亲密到淡漠。为此,作者摸索总结出一条适用于此时代背景行之有效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途径,即“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本文在充分阐述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上,不仅对其概念进行了诠释,还阐释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教学效果。总结出这一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且对其他学科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ldquo 差异+ 合作&rdquo 教学模式后
  • 简介:历史上,保加利亚族和土耳其族的关系充满恩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保加利亚向多党政体的转型过程中,保加利亚不仅维持了国家统一,还与土耳其人达成和解,并未发生严重民族冲突。土耳其人建立了民族政党,甚至一度与保加利亚人联合执政。民族结构、转型期间的国家控制力、民族政党以及跨界民族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政治转型 民族和解 民族政党 跨界民族 民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