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采用单层缝合子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1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分别连续缝合子宫和浆膜,观察组采用单层缝合子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对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尿潴留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子宫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中采用单层缝合子宫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分别连续缝合子宫和浆膜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单层缝合 子宫浆肌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剖宫产术中出现产后出血症状时采用缝合子宫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20名进行剖宫产术的产妇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缝合子宫进行止血,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若仍出现大出血,则进行缝合子宫手术进行止血。结果采用缝合子宫术后,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通过缝合子宫治疗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浆肌层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子宫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抽选120例术中有出血倾向的剖宫产产妇,其中6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止血方法,如按摩子宫以及干扰素干预等,其余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子宫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进行止血,比较患者产后出血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3%(5/60)和23.3%(14/60),记录出血量分别为(543.4±46.8)ml和(673.7±43.2)ml,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子宫以及附件经超声检查均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正常,具有再孕能力。结论子宫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能够达到理想和快速的止血效果,操作时间短,是保守治疗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避免切除子宫

  • 标签: 剖宫产 产后出血 子宫浆肌层缝扎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U”形切除术用于子宫病的价值。方法:2019年5月-2022年4月本科接诊子宫病病人4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子宫“U”形切除术,对照组行经腹手术治疗。对比子宫体积等指标。结果:关于子宫体积,术后:试验组的数据是(104.71±10.36)cm3,和对照组(126.89±17.81)cm3相比更低(P<0.05)。关于VAS评分,术后:试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子宫病用子宫“U”形切除术,效果显著。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价值 子宫肌层“U”形切除 子宫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剥离阑尾粘膜腔切除阑尾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且确诊为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的患者490例,男257例,女233例,男女比例为1.21;患者年龄8-83岁,平均年龄为(24.5+6.7)岁。其中传统方法切除阑尾21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6例,阑尾坏疽、穿孔53例,阑尾周围脓肿形成5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1例);切开剥离阑尾粘膜腔切除阑尾27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5例,阑尾坏疽、穿孔103例,阑尾周围脓肿形成3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1例)。结果传统方法切除阑尾18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6.9+5.9)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8.2+6.9)h,住院时间为(7.1+3.2)d。并发症中切口感染24例(12.97%),腹腔脓肿2例(1.08%),肠梗阻9例(4.86%)。切开剥离阑尾粘膜腔切除阑尾27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0.9+7.9)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4.2+7.9)h,住院时间为(6.5+2.6)d。并发症中切口感染32例(11.63%),腹腔脓肿1例(0.36%),肠梗阻11例(4.00%)。结论切开剥离阑尾粘膜腔切除阑尾作为阑尾切除的一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尤适用于阑尾炎症水肿严重、阑尾腔明显增大及阑尾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严重、不易分离的患者。

  • 标签: 浆肌层切开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孕妇使用高频超声仪器进行检测,观察、统计其再次妊娠时子宫下段的厚道的数值,研究这种方法对孕妇选择分娩方式上存在指导性的意义。方法由我院医师对2012年-2014年本院收治的56例再次妊娠的孕妇进行对比分析,将以上的孕妇分为两组,甲组为经历过剖宫产史的孕妇(36例)、乙组为没有经历过剖宫产史的孕妇(20例)。把甲组分配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怀孕期间都由医护人员使用高频超声仪器进行了子宫下段厚度的测量。结果经过孕期测量后我们发现,在怀孕的第37周到39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孕妇子宫下段的厚度都要比在第31周到33周的时候测量结果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结果还发现36例次剖宫产孕妇在两次测量时的子宫下段厚度都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研究发现以往有过剖宫产历史的孕妇在此妊娠时子宫下段的会明显的变薄,在临床中使用高频检测仪对孕妇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 标签: 剖宫产 孕妇 再次 妊娠 子宫下段肌层 厚度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513-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与子宫下段厚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7例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的不同分为A组16例(间隔时限为≤3年),B组23例(间隔时间为3-6年),C组为17例(间隔时间为6-9年),D组为11例(间隔时间为9年),分析比较患者子宫下段厚度值及不同方法对子宫下段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对各组患者子宫下段厚度的检测发现,四组患者的子宫下段厚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各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及缩宫素用量的比较,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切口愈合不佳及新生儿窒息例数上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在3年左右的患者子宫下段厚度最佳,适合再次妊娠,但是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越长,子宫厚度越薄,越容易发生子宫破裂,因为子宫是由大量的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组成,剖宫产时间越长,结缔组织增厚,弹力纤维越差。

  • 标签: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时限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 简介:近年来,各种因素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也随之增多。瘢痕子宫可能会造成子宫破裂,对母婴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超声检查因其具备安全、实时、可重复的优点,临床医师常采用超声检查方法来评估瘢痕子宫情况,但如何改善二维图像质量、提高超声测量的准确性,是超声医师一直探究的问题。

  • 标签: 超声检测 子宫肌层 剖宫产术后 临床应用 子宫下段 晚孕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型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和2型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在子宫病患者子宫内膜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和外周(outer myometrium,OM)的表达及其与痛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因子宫病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45例为子宫病组(其中增生期23例,分泌期22例),选择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或宫颈癌Ⅰa期等切除子宫的非腺病患者34例为对照组(其中增生期22例,分泌期12例)。子宫切除后立即进行组织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CB1和CB2 mRNA和蛋白表达,并比较CB1和CB2表达水平与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相关性。结果子宫病组CB1和CB2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B1 mRNA:0.119±0.064比0.000±0.010,P<0.001;CB2 mRNA:0.048±0.033比0.005±0.009,P<0.001;CB1蛋白:1.76±0.12比1.14±0.15,P<0.001;CB2蛋白:1.89±0.15比1.13±0.18,P<0.001)。在子宫病组以及对照组子宫EMI以及OM,CB1 mRNA增生期与分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子宫病组,CB1 mRNA的表达在EMI显著高于OM(增生期:0.119±0.064比0.059±0.035,分泌期:0.124±0.067比0.053±0.044,均P<0.001),但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I的CB1表达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R2=0.291,P<0.001)。结论子宫病患者子宫中CB1和CB2的表达均上调,且在EMI中的表达高于OM。EMI的CB1表达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而CB2的表达与痛经程度无明显相关,提示CB1可能参与了子宫病患者痛经的发生。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大麻素受体 子宫肌层 痛经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与子宫下段厚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后至再次妊娠时限的不同分为A组19例(间隔时限≤3年),B组26例(间隔时限3-6年),C组20例(间隔时限6-9年),D组15例(间隔时限〉9年),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子宫下段厚度值和阴道试产成功率,及不同方法对子宫下段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对各组患者子宫下段厚度的检测发现,四组患者的子宫下段厚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患者采用阴道试产成功例数发现,四组患者在阴道试产成功率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采用阴道试产失败的患者再采用剖宫产手术,发现在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和缩宫素用量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切口愈合不佳和新生儿窒息例数上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在3年左右的患者子宫下段厚度最佳,适合再次分娩,但是时间越长子宫下段厚度越薄,就会降低阴道试产的成功率。

  • 标签: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时限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对晚期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子宫厚度情况使用经阴道超声检查临床价值。方法 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选取90例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为研究组,同期选择90例非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为参照组,并将研究组分为妊娠结局正常与妊娠结局不良组,均在孕28~37周、孕38~40周给予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各组子宫厚度情况。结果 对比参照组,研究组孕28~37周、孕38~40周子宫厚度均低(P<0.05);相比妊娠结局不良组,妊娠结局正常组孕28~37周、孕38~40周子宫厚度均高(P<0.05)。结论 对晚期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给予经阴道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评估产妇子宫厚度,并预测产妇是否存在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值得借鉴。

  • 标签: 晚期瘢痕子宫再妊娠 子宫肌层厚度 阴道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子宫不同缝合方式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40例产妇在剖宫产术后行子宫单层缝合,作为对照组,40例产妇行双层缝合,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健康状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新生儿健康状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行子宫双层缝合,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多、术后愈合慢,但是产妇术后并发症较少,远期疗效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子宫肌层 剖宫产 缝合方式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和评价3.0TMRI常规序列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的准确率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50例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行3.0TMRI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别采用T2加权成像(T2WI)、DWI、动态对比增强(DCE)、T2WI与DWI(T2WI-DWI)融合图像(b=1000s/mm2)分析肿瘤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医师对T2WI-DWI融合图像的阅片一致性好(K=0.904),且在浸润深度方面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r=0.923,P〈0.001)。T2WI-DWI融合图像对于肿瘤浸润子宫的判断明显优于T2WI、DCE、DWI图像(P均〈0.05)。T2WI-DWI融合图像和DCE图像对于肿瘤浸润子宫判断均优于T2WI和DWI图像(P均〈0.05)。T2WI-DWI、DCE诊断肿瘤浸润子宫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97%、96%和100%、95%、95%,而两者判断肿瘤浸润子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0.92×10-3mm2/s,其与肿瘤侵犯的深度间无明显相关性(r=-0.18,P=0.32)。结论:T2WI与高b值DWI融合图像对于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能提供准确信息。T2WI与高b值DWI融合图像和DCE图像均可作为优选序列来用于判断子宫内膜癌深的浸润情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