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合畸形患者正中合(centric occlusion,CO)位及正中关系 (centric relation,CR)位咬合。方法:收集安合畸形患者30例,咬CO位及CR位合蜡,上合架,记录CR位早接触牙位、CO位及CR位尖牙、磨牙位置和髁突位置,并测量前牙覆合覆盖。结果:CR位早接触多出现在磨牙区;尖牙、磨牙关系从CO位到CR位均发生了远中移动,前牙覆合变浅,覆盖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CR位髁突位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分析患者CR位咬合,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

  • 标签: Ⅱ类错合畸形 正中合位 正中关系位 咬合 髁突位置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1分患者亲代的型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1分患者亲代的Ⅱ发病情况,对Angle的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的Ⅱ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的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的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1分有较大的遗传作用的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打开咬合在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方法60例低角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上颌平面导板牵引来打开咬合。对照组单纯使用固定矫治器。比较两组患者打开咬合、排齐牙列和磨牙关系发生转变所需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打开咬合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上颌平面导板牵引来打开咬合以明显缩短打开牙合咬合的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打开咬合 安氏Ⅱ类 矫治
  • 简介:目的采用PAR指数对畸形的矫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畸形患者60例,对其矫治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矫治后各评估项目分值均低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接近理想53例,可以接受7例,无不能接受患者。牙关系无改善或变坏的例数为0,改善12例,极大改善48例。结论畸形病情复杂,其矫治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矫治方案,患者积极配合,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 标签: PAR指数 错 安氏Ⅲ类 矫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activator矫治器在颌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特点。方法23名9-13岁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颌患者应用activator进行矫治。男11名,女12名。每名患者矫治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曲面断层、及手腕骨X线片。对activator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10个项目的测量,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SNA、ANB、OJ、UI∕SN、UL-ELine等在治疗后减小,差异有显著性;SNB、LI∕MP、CO-GN、MP∕SN、LL-ELine等在治疗后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下颌综合长度增加,下颌平面角增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ctivator在生长发育期的Ⅱ1分病例的治疗中能有效减小覆合、覆盖、改善颌关系从而改善患者的Ⅱ骨面型。对对于存在拥挤或下前牙较唇倾的Ⅱ病例,activator及二期治疗时的拔牙矫治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activator 安氏Ⅱ类 下颌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拔牙与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选取患者共40例,非拔牙与拔牙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获取的资料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拔牙组治疗后UMM(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UD(上颌牙弓长度)、LD(下颌牙弓长度)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LCC(下颌尖牙间宽度)、UMM、UD、LD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治疗后ANB增大、U1-SN增大(P<0.05);拔牙组治疗后ANB增大,L1-MP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U1-SN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治疗后PNS-R增大(P<0.05),拔牙组治疗后PNS-R、PNS-Ad 2增大、SPP-SPPW减小(P<0.05),两组治疗前后上气道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拔牙组治疗后腭咽段SPP-SPPW变化值与L1-MP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拔牙与拔牙矫治后上气道鼻咽段均有增大趋势;拔牙矫治后上气道腭咽段有减小的趋势,其减小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并不明显,并与下中切牙的舌倾程度相关。

  • 标签: 安氏Ⅲ类错 上气道 牙弓
  • 简介:目的通过对(牙合)患者进行亚型划分,分析Ⅱ患者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2000年就诊的(牙合)患者894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rocrustsSuperimpositiom,PS)进行聚类分析以及亚型划分,分析每组的颅面特征,总结其形成机制.结果聚类分析将样本分出11个具有各自形态特征的类型,并形成各自的图形模板.结论PS重叠法用于形态学分类具有一定的优势.(牙合)的主要机制为下颌后缩,并且约60%存在垂直向不调,其中高角病例更加多见.

  • 标签: 安氏Ⅱ类错(牙合) 聚类分析 Procrusts重叠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扩弓器应用在颌畸形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颌畸形患者49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取直丝弓矫治,研究组25例采取螺旋扩弓器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疗程、面型改善率、随访半年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疗程短于对照组(P〈0.05),面型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头影测量指标均有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螺旋扩弓器应用在颌畸形中效果明显,面型、头影测量指标改善更佳,而且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 标签: 螺旋扩弓器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正畸、修复治疗对治疗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124例牙合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口腔正畸、修复治疗联合诊治,对照组通过一般的口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病患的 SNA和 SNB的治疗效果明显好转,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实验组病患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改善显著, p<0.05。结论:在治疗牙合畸形时,使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患者口腔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正畸修复治疗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对II颌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来口腔诊所就诊的82例颌畸形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正畸治疗,研究组则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治疗。对比两组矫治时间、口腔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各个指标经过对比后显示,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II颌畸形患者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能够大大缩短矫治时间,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并能维持口腔美观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在口腔科推广应用。

  • 标签: 安氏Ⅱ类错颌畸形 无托槽隐形矫治 矫治时间 口腔功能 舒适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对II颌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来口腔诊所就诊的82例颌畸形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正畸治疗,研究组则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治疗。对比两组矫治时间、口腔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各个指标经过对比后显示,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II颌畸形患者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能够大大缩短矫治时间,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并能维持口腔美观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在口腔科推广应用。

  • 标签: 安氏Ⅱ类错颌畸形 无托槽隐形矫治 矫治时间 口腔功能 舒适度 并发症
  • 简介:1分【牙合】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骨性不调,双期矫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患者青春期生长发育潜力对颌骨进行生长改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不调。一期治疗使用的矫治器多为功能矫治器(如:生物调节器、肌激动器、双胎垫等)和口外弓头帽。矫治的最佳时机是在患者青春发育高峰期前或高峰期(即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一期矫治后多需要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二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牙齿排列,获得稳定良好的骀关系,也可能进行掩饰性治疗改善仍然存在的颌骨间的不调。双期矫治增加了患者的矫治疗程和费用,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一期治疗 临床研究 牙合 青春发育高峰期 功能矫治器
  • 简介:摘要Ⅰ分类畸形是一种常见的畸形,在我国恒牙期青少年中约占23%,其原因主要是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不调,而且受环境及遗传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就FR功能矫治器在治疗Ⅱ畸形效果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标签: 安氏Ⅱ类错畸形 FR功能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口外弓推磨牙在治疗Ⅱ-1牙合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在不拔牙的治疗中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例Ⅱ-1牙合畸形的患者进行矫正治疗。结果在经过此次治疗后显示,实验组口外弓推磨牙的治疗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方式,其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1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其对比结果显著,P<0.05。结论在此次结果中显示,口外弓推磨牙的不拔牙的方式在治疗Ⅱ-1牙合中的效果较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值得应用。

  • 标签: 口外弓推磨牙 治疗 安氏Ⅱ-1类错牙合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骨性[牙合]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头影测量 APDI ODI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Dynamax和Twinblock两种功能矫治器治疗1分下颌后缩患者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1分下颌后缩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Dynamax和Twinblock治疗,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的22项软硬组织分析。结果GoGnSN(°)、Cm-Sn-Ls(°)、S-Ns-Si(°)的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ynamax或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早期治疗II1分下颌后缩患者,其软硬组织疗效基本一致。但同twin-block组比较,Dynamax组下颌平面角增大,且Dynamax更适合于同时进行固定矫治治疗。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Ⅰ分类青少年不拔牙矫治对唇部软组织的影响。方法对30例Ⅰ分类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3个月后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非减数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唇部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1)在唇部各点相对于X、Y轴的线距上,治疗后表现为垂直方向上明显增长(P<0.05)。(2)在软组织角度与线距的测量上,治疗后软组织面凸角与反映唇部突度的鼻唇角、上唇倾角和上下唇突度的变化明显(P﹤0.05),反映了上唇前突和面部侧貌协调性的改善。结论运用快速扩弓扩大牙弓宽度是不拔牙矫治安Ⅰ分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快速扩弓 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Ⅱ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激动器治疗快速生长期1分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Ⅰ分类患者,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矫治。结果患者覆合覆盖基本正常,磨牙达到中性关系,面型明显改善。结论恰当病例选择,矫治器的精确制作,患者的合作是矫治安牙合畸形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肌激动器 安氏Ⅱ类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