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央型肺鳞癌(SCC)和小细胞肺癌(SCLC)病症诊断中定量CT纹理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2018年10月~2021年12月)中央型肺鳞癌(SCC)和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已确诊,共65例,其中SCC40例,SCLC25例),按照病症类型将患者划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肺癌间纹理参数差异,同时测量患者病灶最大径与平扫CT值。结果:中央型肺鳞癌(SCC)组能量、偏度值指标相比小细胞肺癌(SCLC)组更低;峰度值指标则高于小细胞肺癌(SCLC),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熵、均值、逆差距、标准差指标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中央型肺鳞癌(SCC)组患者病灶最大径、平扫CT值与小细胞肺癌(SCLC)组患者相比无对比差异(P>0.05)。结论:中央型肺鳞癌(SCC)和小细胞肺癌(SCLC)病症诊断中,可以利用CT纹理参数能量、偏度值以及峰度值作为鉴别依据,有利于病症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低剂量胸部CT是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而定量CT(QCT)是利用CT数据进行对第1~2腰椎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和第2腰椎水平腹部脂肪面积等进行测量的方法,二者结合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可以在筛查肺癌同时,进行骨质疏松,脂肪肝和肥胖的评价。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已经采集了6万多人的低剂量胸部CT和QCT的数据,以及体检人体参数和血常规检查结果。通过分析这些大数据,他们总结出中国人群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正常值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同时分析了腹内脂肪含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与血清蛋白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的实施表明低剂量胸部CT结合QCT在健康管理的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胃黏膜下肿瘤(GIST)的临床影像特点及CT纹理分析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采用CT纹理分析技术对GIST的CT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包括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尺度共生矩阵(GLRLM)和灰度尺度直方图特征等。结果:通过CT影像分析,我们观察到GIST表现为胃壁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肿块,界限清晰,可呈现出均一或不均一的强化。另外,CT纹理分析结果显示,GIST在灰度共生矩阵特征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包括能量、对比度、相关性和熵等指标。灰度尺度共生矩阵和灰度尺度直方图特征也能够辅助鉴别GIST。结论: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影像特点和CT纹理分析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CT影像能够提供GIST的形态、边界、均一性与强化等方面的信息,而CT纹理分析则能够通过定量的方式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数据。因此,结合临床影像特点及CT纹理分析有助于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性,并为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纹理分析对儿童急性胰腺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56例初发型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43例;中位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3.5~13.0岁。根据56例患儿的随访结果,20例患儿急性胰腺炎复发,设为复发组;36例患儿未复发,设为未复发组。56例患儿均于初次入院24 h内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两组急性胰腺炎患儿临床病理特征比较。(2)两组急性胰腺炎患儿CT检查纹理参数比较。(3)临床参数与CT检查纹理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儿疾病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2月,患儿随访时间需≥24个月。采用Shapiro Wilk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正态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参数和CT检查纹理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参数对急性胰腺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1)两组急性胰腺炎患儿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复发组患儿并发症(有、无),疾病严重程度分型(轻型、中度重型、重型)分别为14、6例,2、5、13例;未复发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29例,19、11、6例;两组患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4.021,Z=5.414,P<0.05)。(2)两组急性胰腺炎患儿CT检查纹理参数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儿CT检查动脉期纹理参数能量值分别为0.186(0.174,0.206)和0.413(0.405,0.4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13,P<0.05)。复发组患儿CT检查静脉期纹理参数能量值和熵值分别为0.084(0.078,0.092)和0.961(0.210,1.720),未复发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135(0.124,0.156)和0.372(0.210,0.535);两组患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63,7.243,P<0.05)。(3)临床参数与CT检查纹理参数的诊断效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分型、CT检查动脉期纹理参数能量值、CT检查静脉期纹理参数能量值、CT检查静脉期纹理参数熵值均是影响儿童急性胰腺炎复发的相关因素(比值比=0.874、0.765、0.837、0.902、0.813,95%可信区间为0.802~0.985,0.581~0.914,0.753~0.897,0.862~0.948,0.765~0.873,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参数中并发症和疾病严重程度分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和0.832,单项CT检查纹理参数曲线下面积为0.811~0.867,临床参数联合CT检查纹理参数曲线下面积为0.882。结论CT检查纹理参数分析可早期无创性预测儿童急性胰腺炎复发,且临床参数联合CT检查纹理参数预测效能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鹅肝脂肪含量的准确性,并评估管电压变化对QCT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1至3月选取22只朗德鹅,采用过量饲喂的方法建立脂肪肝模型。对实验动物进行两次QCT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和120 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在肝脏左叶、右上叶、右下叶的中心区域放置1个ROI,测量并计算肝脏脂肪含量体积百分比(Fat%QCT)。扫描后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取出鹅肝,分别在ROI对应区域取样,采用生化萃取法测量样本的脂肪(甘油三酯)含量,并计算得出脂肪体积百分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别计算80 kV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80 kV和120 kV组Fat%QCT的差异,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观察两组Fat%QCT的一致性。结果80 kV组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均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36(P<0.001)和0.927(P<0.001)。80 kV和120 kV两组Fat%Q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1,P=0.888)。Bland-Altman分析显示80 kV和120 kV组QCT测量的Fat%QCT差值均数为0.20%。结论以生化萃取法为参考标准,低剂量80 kV和标准120 kV两种管电压条件下,QCT测量鹅肝脏脂肪含量均准确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肺小结节CT诊断中运用肺纹理移位的临床诊断效果,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本研究以30例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病灶边缘的光整程度研究患者的病灶性质与肺纹理移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有24例患者的病灶观察到有肺纹理移位现象,其所占比例约为80%;18例患者病灶未肺纹理聚拢,6例患者病灶为肺纹理推移,其中7例患者病灶为肺纹理聚拢且其边缘均较为光整,此7例病灶全部为炎性病灶;6例肺纹理推移病灶全部为非炎性病灶。结论在肺内小结节患者的临床定性诊断中肺纹理移位可作为患者临床诊断的参考征象之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ET-CT融合图像肺纹理特征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PET-CT检查的52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分别由医师经验知识和融合图像纹理特征参数判断患者肺部病灶情况。并且对患者进行手术病理检查或治疗,通过影像学随访确诊其肺部良恶性病变。比较几种方法应用在肺癌诊断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52例患者最终被诊断为肺癌的有45例,医师经验知识诊断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性为57.14%。纹理特征参数诊断的灵敏度为91.30%,特异性为66.67%。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3.62%,特异性为50%。三者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T-CT融合图像肺纹理特征应用于肺癌诊断时能够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ET-CT融合图像肺纹理特征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PET-CT检查的52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分别由医师经验知识和融合图像纹理特征参数判断患者肺部病灶情况。并且对患者进行手术病理检查或治疗,通过影像学随访确诊其肺部良恶性病变。比较几种方法应用在肺癌诊断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52例患者最终被诊断为肺癌的有45例,医师经验知识诊断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性为57.14%。纹理特征参数诊断的灵敏度为91.30%,特异性为66.67%。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3.62%,特异性为50%。三者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T-CT融合图像肺纹理特征应用于肺癌诊断时能够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简介:目的通过与同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作对照,评价定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QCT)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利用QCA和QCT测量同一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等指标,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78例患者中,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病变62例(79.49%),QCT和QCA一致认为重度狭窄(〉75%)的节段共为47段,其中右冠状动脉15段,前降支27段,回旋支5段。QCT和QCA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测量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和QCA测量最小管腔直径,靶病变长度,参考直径,参考面积,直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0.5≤rc≤0.8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则一致性不佳(rc〈0.5)。结论QCT检查能良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可用于术前即可指导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和支架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纹理特征对5~10 mm磨玻璃肺结节侵袭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CT表现为直径5~10 mm的肺结节患者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微浸润性腺癌(MIA)36例,浸润性腺癌(IAC)31例。评估患者肺结节CT影像学特征(实性成分、毛刺、边界),运用MaZda 4.6软件在薄层CT图像病灶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自动提取肺结节4种纹理特征值,包括灰度直方图、绝对梯度、游程矩阵及共生矩阵。比较MIA患者与IAC患者肺结节CT影像学特征及纹理特征值的差异。运用WeKa 3.8软件对CT纹理特征进行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后,依次纳入训练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纳入不同特征个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并选择最佳AUC值构建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区分肺结节侵袭性的诊断效能,采用十折交叉验证防止过度拟合。结果2组患者肺结节边界、含实性成分以及毛刺征等CT影像学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要性排名前12的CT纹理特征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后诊断效能最佳,模型示其AUC为0.845,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80.6%、74.2%。对该模型进行十折交叉验证,模型准确性为77.6%。结论基于CT平扫的纹理分析能有效鉴别5~10 mm磨玻璃肺结节侵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