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象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借鉴表达现象对知识表达进行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管理变革、生产技术革新以及产品研发进行详细探析,结果表明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工具设备运用以及言语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但所有这些表达都不是完整的表达,而企业中的组织知识创造是一个知识表达贯穿其全程的知识共同化、融合化、可操作化和内化4阶段螺旋重复过程。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表达方式以利于知识共享与传播,其次要对技能、惯例、风格等传统上认为难以言明的知识定期整理挖掘以利于其传承与革新,第三要按照知识创造4阶段螺旋重复规律设计各种创新流程以提高创新成功率。

  • 标签: 知识创造 E-SAOI模型 表达现象学 知觉经验 知识表达
  • 简介:语言认知研究具有跨领域的性质,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也相应地具有多元发展的方向。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可以为它带来不同的研究取向。自然化现象在内容上坚持回归主体体验本身,在方法论上倡导第一人称视角路径,这些主张开启了现象积极介入语言认知科学的研究路径。在语言认知研究层面,该理论的引进将有助于语言认知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拓展和深化,把对语言的揭示放到更为本质的地位。

  • 标签: 自然化现象学 主体体验 第一人称视角 语言认知研究
  • 简介:现象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的对象。近代认识论中的对象都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认识论中的对象是构造的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的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认识论中对象的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最为基本的意识的构造,另一部分是时间意识的构造。意识自身的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的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现象不仅是一场哲学运动,更是对人之存在的新理解,即人是意义的存在。现象的学术思考带来了学术研究的现象转向,该转向对教育、教育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从对现象出现的条件、其学术内涵、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现象的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希冀对现象现象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幅概括性图景。

  • 标签: 现象学 学术思想 教育学 启示
  • 简介:作为西方哲学开端的米利都学派,其思想在素朴之中蕴含着深刻。从现象的角度看,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在探讨"本原"问题时,已经在进行存在论思考了,他们对"本原"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了他们对存在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从素朴的存在论到存在论自身之批判、再到基础存在论这样一种变化趋势与过程,从而将西方哲学的开端把握为存在论自身的批判、变迁、发展与完善。

  • 标签: 视域 时间 灵魂 存在论
  • 简介:有关噪音的讨论是广泛而复杂的,跨越了诸多学科。皮尔斯的现象区分了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的存在模式,这为符号的噪音讨论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噪音是一种第三性的存在,它通过法则呈现为噪音的事实,并且隐藏了其第三性的本质。在其他学科通过噪音的事实走向第一性的品质研究时,符号的噪音研究从第二性走向第三性,借此探索由噪音现象体现出的人类文化特征。

  • 标签: 噪音 符号学 皮尔斯 第三性
  • 简介: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集合。现象用"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理论构建了实践的、注重过程的哲学致思旨趣,启示教育要关注教育展开的过程。教育的过程现象以意向的开启,情境中的生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我建构与发展,形成过程论教育实践观。

  • 标签: 意向 情境 建构 现象学教育学 教育实践观
  • 简介: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总伴随着一个内在的"本我"边缘,它决定了先验自我意识具有"作为事实存在"的存在论结构,这种结构暗含着一种先验存在论的可能。这种可能被海德格尔和萨特敏锐地捕捉到了。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意向性结构揭示了存在的时间性,揭示了此在具有"先验存在"的时间发生。萨特通过寻求胡塞尔面向世界、面向他人意向性的超越性,把胡塞尔的绝对自我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对他人、对世界的焦虑意识,这种焦虑意识反过来说明了先验自我是有"孔洞"的失败意识。自我意识早已被"为他意识"所超越。总之,通过对胡塞尔先验自我意识中"本我"维度的存在论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海德格尔和萨特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现象如何发展为一种先验存在论的现象

  • 标签: 先验自我 本我 此在 意向性结构 先验存在论
  • 简介:本文运用哲学现象的方法,考察了三个翻译于不同时期的有影响力的《中庸》英译本。经比较分析发现,尽管译者由于时代、个人文风以及翻译动机的差异,使得译文间差异显著,引起学术界不小争议,但在现象的解读思路和观照下,这些译本都是与原作原文相融相洽之作。不同译本各有侧重,立体地呈现出原作的丰富内涵。

  • 标签: 《中庸》 英译本 哲学现象学
  • 简介:《易经》不仅为群经之首,也堪称世界难解之谜。长期以来,《易经》一直被误读为二元论哲学,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易经》的现象内涵一直被有意无意地遮蔽有直接的渊源。好在近些年思想界已经逐步打破了这种禁锢,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其本然的面目。对照皮尔斯现象,征引古文献及考古发现,我们将发现:《易经》是先民关于不可还原、不可分解的三位一体的一元论哲学的表征。还原《易经》三位一体的现象本来面目,将对中国哲学史、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的价值重估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阐释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将对世界哲学美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范式重建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易经》 皮尔斯 现象学
  • 简介:从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发表之前的作品来看,他对于人的环境经验研究有如下基本观点:1反对生硬的量化记录,推崇基于丰富的感知觉的直接描述式地理学论文写作;2反对用偏狭的意象与心智地图来阐释人类的环境认知,推崇能够将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模";3反对孤立地认识和使用"环境"概念,推崇富有人文精神且能够将环境概念容纳于其中的"世界"概念。对段义孚而言,现象主要是一种哲学立场,而不是需要从形式上去模仿、从术语上去标示甚至被某些"定论"所绑缚的一种操作指南,因此,与其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某种严格的"现象方法",不如说他的工作体现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现象态度"。

  • 标签: 段义孚 环境经验 现象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 简介:在艺术实践中,画家对事物的感知与表现需要经过客观、主观反反复复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而最终落实在作品上。这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与客观发生碰撞的结果。若要解析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需要开展艺术、视觉生理、心理、文化修养、爱好、情绪、艺术技能等多方面的跨专业综合性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工程。

  • 标签: 语言转换 现象学 绘画 艺术实践 心理过程 视觉生理
  • 简介: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曾以"博罗米恩结"(nudborroméen)来描述其所阐述的想象界(l'imaginaire)、符号界(lesymbolique)和实在界(leréel)三者之间的拓扑结构,并以"核心症状"(sinthome)作为串联起前三者的关键第四环。根据他的观点,一个博罗米恩结至少需要三个圆环组成,但这样的基本结构并不牢固,其中任意一个圆环的脱落都会使整个博罗米恩结散架。

  • 标签: 神经科学 精神分析 实在界 核心症状 意识哲学 拉康
  • 简介:现象无论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还是作为一种哲学方法,都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教育现象的专门研究领域。通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象研究,国外研究多重视具体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国内研究多注重探讨其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由于目前主流的教育现象研究方法多重视解释倾向,对研究者的现象基础和经验要求较高,因而在客观上提高了研究的准入门槛。胡塞尔现象关于意识的研究及其意向性分析的价值,对于构建一种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教育现象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这一理论视角指导下,教育现象研究在准确把握"实事"之所谓的基础上,可以按照现象访谈、沉浸阅读、意义单元拆解、意向性改写、主题意群聚合、意义结构揭示等六个步骤展开研究,这六个步骤之间环环相扣,有利于揭示教育生活世界中人的体验感受及其意义结构,从而为教育现象研究寻找一种不"绝对地"依赖于解释的可能路径。

  • 标签: 教育现象学 研究方法 实施步骤 意向性分析 胡塞尔
  • 简介:现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创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现象先验的还原方法通过引哲学视野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重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以现象的本质直观方法形成对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对象、事实、自身的理解。不断地根据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创新。现象的意向分析方法要求根据社会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做出意向性理解,生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且发挥出其变革世界的历史性作用。

  • 标签: 现象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方法论
  • 简介: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几任主要领导连续因贪污贿赂落马,受到刑事追究,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前腐后继"的犯罪现象。"前腐后继"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权力过于集中,制约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惩治不力,贪污贿赂犯罪成本低、收益高;对行贿行为网开一面;理想信念缺失。"前腐后继"犯罪现象的治理路径是:推进改革,着力解决权力制约监督难题;完善贪污贿赂犯罪立法;加大贪污贿赂犯罪的刑罚执行力度;加大惩治行贿的力度;及时查办贪污贿赂犯罪,减少"犯罪黑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标签: 贪污贿赂 腐败犯罪 “前腐后继” 犯罪原因 犯罪治理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与娱乐文化的日益发达,“恶搞”早已经不是某些人的时尚特权,它已然具有了大众全面参与的规模。无论是从影视作品到个人摄影,还是从综艺节目到虚拟聊天,其中所掺杂的“恶搞”元素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还会通过自我表演模仿,对经典的艺术作品进行“恶搞”处理,以达到娱乐大众的效果。在“恶搞”这种潮流的背后,不仅仅体现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形态,更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大众心理状态与文化诉求。这种现象是需要我们重视和思考的。

  • 标签: 信息技术 网络恶搞 解构主义
  • 简介:摘要以新平戛洒花腰傣L村落为个案,从文化人类的视角解读酗酒现象是生计方式发生改变的一种后果。社会变迁,生产方式的转换使得酗酒在当地成为一种文化建构下的适应策略,对酗酒的特征与文化意义给予中正评价与分析。

  • 标签: 花腰傣 酗酒现象 社会变迁 文化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