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积剂量原则以及质控要求。为规范其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预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感兴趣区(ROI)三维剂量分布,并评估其预测精度。方法首先选取100例宫颈癌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病例作为整个研究数据集,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8例)、测试集(20例);然后利用U-Net建立模型,将是否包含宫腔管及插针作为区分因素训练两个模型;最后对20例测试集病例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的性能通过、以及平均绝对离差共同评估。结果包含与未包宫腔管与插植针的模型相比,直肠的上升了(16.83±1.82) cGy (P<0.05),其余ROI的或均相近(均P>0.05);高危靶区、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平均绝对离差分别上升了(11.96±3.78)、(11.43±0.54)、(24.08±1.65)、(17.04±7.17)、(9.52±4.35) cGy (均P<0.05);中危靶区的下降了(120.85±29.78) cGy (P<0.05);6个ROI的平均绝对离差的平均值下降了(7.8±53) cGy (P<0.05),更接近实际计划。结论利用全卷积网络U-Net可以实现宫颈癌患者BT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结合宫腔管与插植针作为输入参数,比单一使用ROI结构作为输入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放疗。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预后较差。复发宫颈癌可分为盆腔中央型、盆腔外周型和盆腔外复发,其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位置。无放疗史的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可首选手术,也可联合放化疗±近距离治疗。放疗后盆腔中央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廓清术±术中放疗,但其适应证具有高选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存质量低。放疗后盆腔外周复发的患者可行再程外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再程放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初次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适应证较严格,对治疗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放疗技术更加精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如高剂量率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复发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近距离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简介:摘要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或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BT),而BT又包括高剂量率BT (HDR-BT)和低剂量率BT (LDR-BT)。宫颈癌预后较好,但疗后仍有部分盆腔内和/或盆腔外复发。复发后宫颈癌治疗目前欠缺高效、微创和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预后差。2002年王俊杰教授将CT引导技术引入LDR-BT领域,2015年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BT领域,实现了LDR-BT术前计划要求,治疗精度、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2018年王俊杰教授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SABT)概念。历时近20年对复发宫颈癌治疗的不断尝试和探讨,积累了一定经验。本共识主要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CT引导BT复发宫颈癌建立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适应证选择、剂量学要求、技术流程和辐射防护等。目前3D打印技术引导BT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研究,提高循证医学等级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膀胱不同充盈体积对三维后装靶区及危及器官体积、剂量的影响,探讨宫颈癌术后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时最佳膀胱充盈体积。方法纳入术后病理明确的早期宫颈癌切缘阳性及安全边界不够的患者共11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给予膀胱灌注50、60、70、80、90、100 ml生理盐水共6组,每组依次为66、69、66、69、72、56人次分别行CT模拟定位,按照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89号报告勾画高危临床靶区及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等危及器官,采用Oncentra计划系统制定治疗计划,分别记录不同体积下的高危临床靶区(the 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体积、D90及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1 cm3受照剂量(D1 cm3)、2 cm3受照剂量(D2 cm3)。结果60 ml组与50 ml组、70 ml组、80 ml组、90 ml组及100 ml组比较,HR-CTV体积、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D2 cm3、D1 cm3及直肠D2 cm3、D1 cm3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膀胱 =3.21、5.83、2.89、12.95、7.96,P膀胱=0.031、0.010、0.041、0.000、0.001;t直肠 =2.94、4.66、2.53、5.89、4.13,P直肠= 0.037、0.024、0.049、0.005、0.028)。其他组两两比较,HR-CTV体积、剂量、膀胱D2 cm3、D1 cm3及直肠D2 cm3、D1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结肠及小肠D2 cm3、D1 cm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宫颈癌术后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时,膀胱灌注60 ml时较其他体积能够保证HR-CTV体积、剂量,又能够更好保护膀胱和直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8例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恶性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且接受胆道支架植入,继而序贯调强放射治疗及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体积参数等,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变化水平、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后1个月复查,18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2例,其中14例患者在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肿瘤较调强放射治疗后缩小,4例肿瘤无明显变化。6个月局部控制率(LC)为94.4%(17/18)。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5.6%(10/18)和38.9%(7/18)。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降低,黄疸症状明显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发热,胆道感染等,但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中,局部控制率良好,不良反应可耐受,但对长期生存的影响尚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
简介:摘要近距离治疗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图像引导已应用到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三维超声凭借其优越的软组织成像特点,兼具经济、高效、便捷等优势,继CT和MRI后逐渐应用于引导宫颈癌近距离治疗。本综述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总结了超声图像引导宫颈癌近距离治疗的研究进展,以供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