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TCRC)治疗宫颈良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60例宫颈良性患者的资料,采用沈大内窥镜,直径9mm,连续灌流式宫腔电切镜,设置切割电极功率80~100w,电凝电极功率40~50w,冲洗降温介质采用5%葡萄糖液。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30分钟,术中出血5~30ml,术中有部分患者有轻微下腹坠胀或及阴道烧灼感,未行特殊处理。患者于术后5天开始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少量出血,持续15天左右,无需特殊处理。

  • 标签: 宫腔镜 宫颈锥切术 宫颈良性病变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83-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乳晕切口切除方式在乳腺良性手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乳腺良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给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乳房表面放射性切口方式,观察组采取环乳晕切口方式,对比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愈合时间、瘢痕宽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的美观度为93.48%,对照组整体的美观度为84.44%,观察组美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28,P<0.01)。结论环乳晕切口切除对乳腺良性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美观度,使得瘢痕不明显,达到美容与治疗的双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借鉴。

  • 标签: 环乳晕 切口设计 切除乳腺 良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腔镜治疗宫腔良性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1月间接收的41例宫腔良性的患者,对患者进行分析后,均采用宫腔镜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本次手术,且经过1次手术全部切除;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访问,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宫腔镜治疗宫腔良性能够对准确定位,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并且避免过多并发症出现,促进患者较快恢复,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宫腔镜 宫腔良性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宫腔电切镜技术对患有宫腔良性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宫腔良性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14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宫腔电切镜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宫腔良性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围术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宫腔电切镜技术对患有宫腔良性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宫腔电切镜 宫腔良性病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TCT联合电子阴道镜检查在宫颈性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在临床上高度可疑的宫颈性病患者,给全部患者进行宫颈TCT联合电子阴道镜检查,比较病理学与细胞学的符合性。结果活检与组织病理结果的阳性率和准确率分别是ASC-US和AGUS(12.24%,10.2%),ASC-H(50.0%,16.7%),LSIL(68.7%,62.9%),HSIL(100.0%,99.9%),SCC和AC(100.0%,100.0%)。结论宫颈TCT联合电子阴道镜检查,能够较早的发现宫颈早期病变

  • 标签: 宫颈 阳性病变 TCT 电子阴道镜 检查
  • 简介:眼内病毒感染多由疱疹病毒家族导致。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以病毒性前葡萄膜炎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较为常见。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及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两者均发生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后期。其他非AIDS患者,如白血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发生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本文结合文献分别对上述眼内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叙述。

  • 标签: 疱疹病毒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的MSCT表现。方法对67例临床确诊的肝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的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及记录病变的部位、形状、MSCT特征等。结果67例均为单发病灶,58例病灶位于肝左叶S4段,9例位于肝左叶S2或S3段。病变多呈三角形,占67.16%(45/67),扁平形和结节形分别占20.90%(14/67)和11.94%(8/67)。MSCT扫描中,门静脉期显示率达100%,其次是动脉期(59.70%)和实质期(53.73%),平扫的显示率最低(28.36%)。平扫和动脉期病变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影,门静脉期均呈低密度影,边缘清楚或稍模糊,无占位效应,多处于肝轮廓内。结论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多位于肝左叶S4段,多呈三角形,门静脉期显示最近,根据其位置、形态及强化特点有助于与真性病鉴别。

  • 标签: 肝镰状韧带 假性病变 MS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壁隆起性病的B超诊断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间收治的32例患者,对其进行B超诊断,并与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就诊断方法与效果予以评估。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超声检测出的最大病灶为21mm、最小为3.5mm,平均值(10.1±0.7);其次,经过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B超检测与病检结果显示,符合率为85.7%。结论经B超诊断可以对患者的胆囊隆起性病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且为手术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胆囊壁隆起 病变 B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脏局灶性炎性病的超声造影图像的特点进行研究,促使超声造影诊断的可靠性得到提高。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炎性病的患者,其中肝炎性假瘤15例,肝脓肿23例,肝结核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炎性假瘤、肝脓肿以及肝结核病变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肝炎性假瘤、肝脓肿以及肝结核病变的常规超声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35/50)的低回声病变(45/50),病灶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25/50)。23例肝脓肿由于病变阶段存在差异,导致超声造影表现也不一样,但14例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出现动脉相一过性节段性强化;15例肝炎性假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型,但动脉相呈边界不清的稍高回声强化,占位感较差;12例肝结核病灶中央无强化,周边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炎性病超声造影变现差异较为明显,但是各种炎性病均有一定的特征,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各时期的病理改变可凭此这些特征进行判断,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炎性病诊断可靠性的提高具有帮助。

  • 标签: 造影剂 超声检查 肝脓肿 肝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FLP)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6年1月我院临床证实的51例FLP的CT资料,总结分析病变的位置、形态及CT平扫与增强各期的密度情况等。结果51例FLP均为单发,其中74.51%(38/51)位于肝左叶S4段前缘,25.49%(13/51)位于肝左叶S2或S3段前缘;68.63%(35/51)呈三角形、19.61%(10/51)呈扁平状、11.76%(6/51)呈结节形状。FLPCT平扫的显示率最低,仅为27.45%(14/51),CT增强扫描中,门静脉期的显示率最高,达100%,动脉期和实质期的显示率为66.67%(34/51)和52.94%(27/51)。病变于CT平扫和增强均表现为无占位效应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影,边缘清楚或稍模糊,多位于肝脏轮廓内。结论根据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的位置、形态及CT特征,有助于与真性病鉴别,减少误诊。

  • 标签: 肝脏 镰状韧带 假性病变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在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45例肾上腺结核及肿瘤CT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中,年龄27~78岁,平均60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肾上腺结核4例,肾上腺转移瘤20例,肾上腺腺瘤8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7例。双侧受累(33%),单侧受累(67%)。11例患者合并肺结核、1例合并胸膜结核,病灶中有钙化密度者8例(16.7%),无钙化密度者40例(83.3%)。增强扫描14例病灶边缘环形强化,22例病灶中度不均匀强化,12例逐渐强化。结论双源CT平扫与增强对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结核 双源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MRI影像学技术对患有肝脏局灶性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由我院收治的,治疗后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疾病的患者64例,首先采用CT技术在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将其定义为对照组,然后采用MRI技术在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肝脏局灶性病疾病治疗前诊断与治疗后确诊结果的符合率、肝脏局灶性病治疗前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肝脏局灶性病疾病治疗前诊断与治疗后确诊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肝脏局灶性病治疗前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MRI影像学技术对患有肝脏局灶性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MRI 肝脏局灶性病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囊性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和病理证实的16例肝脏囊性恶性肿瘤、19例肝脓肿和30例肝囊肿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声像图中病变的形态、囊壁厚度、病灶数目、囊内分隔、囊壁结节、血流信号的性质及部位、囊内回声等,对三种病态的患者的声像图进行比较评分。结果肝囊肿、肝脓肿及肝囊肿型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变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囊性恶性肿瘤患者中,囊壁及囊壁结节、囊内分隔、囊壁或分隔内侧测定的血流信号和囊液透声性与其他两种病变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病灶形态、病灶数目和边界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维超声在肝脏囊性病的鉴别诊断中起到一定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分隔或乳头肌上的血流信号检测方面对肝脏囊性恶性肿瘤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肝脓肿 肝囊肿 肝脏囊性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