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们使用基于数据体象素可视化技术,分析了从俄亥俄州杰克县采集的一组偏移的三维地震反射数据。调节前寒武纪反射面时间切片中心象素的不透明度,结果,揭示了在海平面之下大约1460m(4800ft)的一排水河道系统对俄亥俄州前寒武系表面的切割现象。发生于侵蚀作用在前寒武纪不整合面上产生了100m(350ft)宽的支流的图象,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前寒武系表面的大致平行于俄亥俄州地下Grenville前缘走向的400m宽的河道。定义前寒武纪反射面的零相位地震子波的增宽和分裂,展示了这些河床。此地震子波图象是由上覆MountSimon组和下伏的河道充填间的界线与下伏的前寒武表面之间的界面的反射所引起的薄层干扰效果应生。因此,这个地震图象能定位俄亥俄州地下一新的岩性单元。这些河床沉积比上覆MountSimon组更老,因此,必须至少应是中寒武世时代。河床形态表明其流动的方向大约是向南60kin的Rome地槽,很可能把沉积物输送到该盆地。尽管用三雏地震方法只对俄亥俄州进行少量的取样,这种被埋藏的古河道沉积在前寒武系面上是很普遍的。
简介:科马提岩是前寒武纪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讨前寒武纪地球演化历史、壳—幔演化及岩石成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科马提岩来源于地幔的镁铁质、超镁铁质火山熔岩,具有流动熔岩的结构构造,其化学成分表现为SiO246%-53%,MgO〉9%,CaO/Al2O3〉1,K2O〈0.9%,TiO2〈0.9%,F/F+M比值低,TiO2含量低,MgO、Ni、Cr含量高。且不同产地的科马提岩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主要分为贫铝科马提岩、富铝科马提岩、钛富集型科马提岩与镁铁质富镁的科马提岩。目前主流的成因模式为JarvisG.T,CampbellI.H等先后提出的热地幔柱模式,认为科马提岩为地幔柱引起的高温熔融形成的。
简介:湘中一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一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一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一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一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简介:西北地区是指贺兰山及六盘山以西和昆仑山以北的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作者在各露头剖面及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西北地区寒武系各统的各种单因素图和寒武纪各世的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具有定量、多级别和多类型的特点。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数据和图件为依据。多级别,即已划分出三级古地理单元,如陆和海为一级;在海中又划分出台地、盆地和斜坡。为二级;在台地中,又划分出滩、坪、湖等,为三级。多类型,即每个古地理单元,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古地理单元,还可根据其岩石特征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如台地可区分出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台地等,盆地可区分出硅质岩盆地、碎屑岩盆地、石灰岩盆地、复理石盆地、火山岩盆地等,滩可区分出亮晶颗粒滩(准滩、雏滩)、灰泥颗粒滩(准滩、雏滩)等。这种古地理图在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出现。西北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格局可概括为“陆海并存,海中台盆相间分布,台中有滩坪湖,台盆间有坡”。新疆北山地区和西昆仑甘青地区的古地理特征有所不同,但其古地理格局和演化阶段以及海进过程则是相同的。
简介:下扬子地区在寒武纪处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背景,盆地沉积格局基本上为两坳夹一隆的特点,中部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南北为深水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为特征。作者以下扬子发育的野外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精细测量与观测南京、巢湖、杭州等12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建立了下扬子地区寒武纪的层序地层格架。寒武纪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及14个三级层序,作者首次以二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对寒武纪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寒武纪层序-古地理演化3个关键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下扬子区寒武纪古地理格局相对稳定,继承性地发育了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沉积相类型。
简介:自地球形成至寒武纪将近40亿年(距今46亿-5.4亿年,通常称为前寒武纪)的气候演变是一个具有特殊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基础和前沿的研究领域。文章选择了前寒武纪气候演化中的三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综述:大气演化、两次全球性的冰川期以及暗弱太阳问题。关于大气演化,本文首先描述了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然后简述了影响大气成分演化的三个基本过程:大气逃逸、两次大气氧含量突然增加、碳酸盐-硅酸盐循环及其对气候系统的负反馈作用。两次全球性的冰川期分别发生在古元古代(距今24亿-21亿年)和新元古代(距今8亿-5.8亿年),文章简述了其成因以及相关的气候模拟结果。暗弱太阳问题是地球历史气候演化的一个经典问题,论文简要地综述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简介: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密怀隆起已被我国地学者所关注。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地质学院区调队1:5万填图确认,组成该隆起的古老变质片麻岩是火山-沉积岩,属于太古界。80-9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变质岩理论,区测过程,产生严重对立。持新观点者认为,隆起的绝大部分片麻岩是块状无序的变质侵入岩。持传统观点者认为,这些片麻岩是变质的表壳岩。认识陷入世界性难题的争议之中。90年代初,全国开展地层清理。北京采用新观点认为,未发现密怀隆起存在面型的表壳岩,因此,原来隆起划分的两大群地层失去了加入《中国地层典-太古宇》的机会。世纪末,陈台沟表壳岩的发现,给人以启发。比较而言,陈台沟表壳岩面积很小,但是,工作程度较高,依据较充足,受到点赞。密怀隆起有两套表壳岩,大个体,特点多,信息量大,尚有许多线索有待破解,具备古陆壳研究基地的许多有利条件。
简介:微生物生态系统可以依赖地球深处和深海火山口水-岩相互作用产生的氢气(H2)而得以生存。根据目前的估算,全球海洋岩石圈通过水-岩反应(水合作用)所产生的氢气量在1011mol/yr的量级。最近在对陆上地下前寒武纪岩石裂缝咸水的勘探中,人们发现了氢气富集程度类似于热液喷口和海底扩张中心的环境,并提出了在溶解的氢气量和水的辐射离解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在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盆地的一个深金矿中开展的区域氢气流量外推结果显示”,前寒武纪岩石因对全强氢气生产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每年0.009×1011摩尔)。本文中我们对以往公开的和新近获得的前寒武纪岩石中的氢气浓度数据进行了汇总,发现人们以往低估了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生成氢气的潜力。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考虑其他的生氢反应(例如蛇纹岩化),而且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在这些环境中测量的氢气生成速率进行换算,以便把前寒武纪地壳在全球大陆地壳表面积中的占比高达70%以上这一事实考虑在内。如果把通过辐射分解和水合反应生成的氢气考虑在内,我们估计,来自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的氢气生成速率可以达到(0.36~2.27)×1011mol/yr,这个数值和海洋系统的氢气生成速率相当。
简介: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一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一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一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一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