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定牙颌面畸形患者采取个性化正颌手术矫正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0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就诊的8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个性化正颌手术矫正治疗,将两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0.00%、2.5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双侧上颌骨高度差异(0.51±0.12)mm、颌平面偏斜度(0.65±0.21)°、非对称率(0.87±0.16)%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咀嚼功能改善率97.5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颌面畸形患者行个性化正颌手术矫正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有使用与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对口腔颌面动静脉畸形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患者62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则是在观察组的基础上接受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与疾病复发率明显均优于观察组(P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颌畸形患儿的口腔不良习惯进行观察及治疗干预,观察其效果作用。方法:2021年5月--2022年4月为本次研究时间跨度,将60例患儿作为分析对象,观察患儿不良习惯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1)患儿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造成牙颌畸形的不良习惯也不同,在乳牙生成期时,造成牙颌畸形发生率最高的不良习惯为吮指、咬物,占比为42(例)70.00%;患儿在换牙期时,造成牙颌畸形发生率最高的不良习惯为舌、唇习惯,占比为43(例)71.66%;患儿在恒牙生成期时,造成牙颌畸形发生率最高的不良习惯为偏侧咀嚼,占比为46(例)76.66%。(2)患儿经治疗干预后,其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分比为100.00%、98.33%。结论:对牙颌畸形患儿进行不良习惯分析后开展矫正治疗,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导板在颌面部缺损和畸形修复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颌面部缺损和畸形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4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游离骨组织瓣修复治疗,研究组运用数字化导板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修复效果。结果:研究组面部咬合优良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19.23±3.48)min、术中出血量(393.39±42.25)mL、愈合时间(7.01±2.13)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修复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导板技术在颌面部缺损和畸形修复效果较传统游离骨组织瓣效果更好,更加微创,愈后良好,术后所需愈合时间更短,手术所需时间更少,安全性更高,患者满意度较高,相比传统游离骨组织瓣具有明显优势,可行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partition截骨术结合颅骨重塑治疗眶距增宽症伴发面中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和201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眶距增宽症合并颌面部发育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7、19岁。术前采集患者全头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对手术进行设计,并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术中去骨量及V形截骨线角度。手术采用经颅内径路,额部颅骨开窗,完成颅面整体Monobloc联合截骨游离整块颅-眶-上颌骨组织后,再根据术前三维设计的方案行Bipartition截骨V形截除眶间骨块及沿中线纵向劈开硬腭,最终使颅面骨分为2段完全游离的骨块,重塑额部,将双侧眶-上颌骨块内旋并固定,以肋软骨隆鼻。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眼球活动、视力、嗅觉、鼻部形态、骨性眶间距(IOD)、眶距增宽外观形态的改善程度。结果2例患者均去除眶鼻骨15 mm; IOD分别缩窄为17 mm和19 mm。2例患者均在术后出现轻度脑脊液漏,分别去枕平卧5 d和8 d后自愈。男患者出现冠状切口处局部皮肤感染,换药1周后痊愈。女患者术后1周鼻尖近鼻小柱部分破溃,清创修整后痊愈。随访4~11个月,2例患者的眼球活动可,视力可,无复视,辐辏功能正常,嗅觉正常。鼻部重建形态可,眶距增宽的外观形态得到有效纠正,但鼻部形态及内眦赘皮仍需进一步修整。结论Bipartition截骨术能有效治疗面中部过宽,通过两侧颅-眶-颧-上颌骨块内旋固定可使高拱形腭降低,使上颌咬合平面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