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1例62岁男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2次/d治疗。首次用药后5 h出现轻微乏力、心前区不适和胸闷,休息后缓解;当日第2次用药后1 h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症状,休息后缓解;次日再次服用该药后1 h,前述症状复现且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2.67 μg/L,肌红蛋白195.1 μg/L,肌酸激酶MB 37.7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压低>0.1 mV,T波倒置,QT/QTc 350/402 ms。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虑与尼洛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扩张血管、抗凝等治疗3周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未检出,肌红蛋白21.7 μg/L,肌酸激酶MB 0.8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和T波恢复正常,QT/QTc 370/376 ms。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各 39例的研究组和参考组,分别给与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 EMR) BCR-ABLIS小于等于 10%,以及分析学反应 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 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 94.9%和 53.8%,均显著有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参考组患者,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在耐受范围,符合用药安全性要求。结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尼洛替尼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更优于伊马替尼,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体内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调节等过程,这一通路更参与与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等有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当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时,将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芦可替尼是一种非选择性 JAK1/2抑制剂,可有效阻断 JAK/STAT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在治疗相关疾病中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一类骨髓增殖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BCR/ABL融合基因相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显著改善CM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尼洛替尼一线治疗CML患者疗效显著、治疗反应快、缓解程度深并且安全性高。在获得持续深层分子反应后,实现停止尼洛替尼用药并达到无治疗缓解是CML治疗的新目标。此外,由于疾病耐药及突变的产生,尼洛替尼治疗失败后如何开始新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二线TKI治疗失败并接受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治疗的CML-CP和AP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18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和4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三线治疗的CML-CP或AP患者。二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21(1~135)个月,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80.4%,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56.3%,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38.3%,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8.7%和93.1%。二线TKI治疗中,Sokal积分为高危、女性、一线TKI治疗期间获得最佳反应<CHR、诊断CML距转换二线TKI治疗时间≥18个月、二线TKI治疗前为AP/血液学耐药、二线TKI治疗前未检测出BCR-ABL特殊突变、二线治疗中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获得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反应或PFS的不利影响因素。三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6(3~129)个月,CHR率为95.7%,CCyR率为29.3%,MMR率为18.6%,2年PFS和OS率分别为66.8%和93.8%。三线TKI治疗中,诊断距一线TKI治疗时间≥6个月、二线TKI治疗期间未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诊断距三线TKI治疗时间≥60个月或转换治疗前疾病分期为AP患者获得治疗反应的比例显著降低或预后不良。结论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可以有效治疗TKI耐药的CML-CP和AP患者,前次TKI治疗期间获得的最佳反应、换药前疾病分期和本次TKI治疗中是否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治疗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调微小RNA(miRNA,miR)-21与肾癌细胞舒尼替尼敏感性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人肾癌细胞株786-O、ACHN和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中miR-21的表达。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瞬时转染miR-21抑制剂及阴性对照无义序列至肾癌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并计算转染前后舒尼替尼24 h半数抑制浓度(IC50)。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miR-21对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应用SPSS 20.0和GraphPad prism 7.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HK-2比较,miR-21在786-O(0.005±0.001比1.001±0.063,t=27.269,P<0.01)、ACHN(0.005±0.001比0.257±0.060,t=7.218,P<0.01)中呈显著高表达。舒尼替尼对转染前后786-O、ACHN的24 h IC50分别为16.52、4.79 μmol/L;15.31、3.66 μmol/L。miR-21抑制剂组PTE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786-O:5.295±1.088比1.005±0.119,t=6.789,P<0.01;ACHN:3.248±0.720比1.017±0.220,t=5.135,P<0.01)及无义对照序列组(786-O:5.295±1.088比0.966±0.212,t=6.763,P<0.01;ACHN:3.248±0.720比0.933±0.175,t=5.414,P<0.01),PTE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出现一定程度升高。结论下调miR-21通过调控抑癌基因PTEN表达,影响肾癌细胞对舒尼替尼敏感性,并且能使舒尼替尼在一个较低浓度下发挥抑制肾癌细胞活性作用。
简介:摘要1例56岁男性患者肾癌复发并脾脏转移,口服舒尼替尼(50 mg/d,用药4周、停药2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减量至25 mg/d),因病情需要,加用帕博利珠单抗(100 mg静脉滴注,1次/3周)。应用舒尼替尼3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5个周期后,患者出现肌肉和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肢端感觉异常,并陆续出现排便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后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考虑可能与联合应用舒尼替尼和帕博利珠单抗有关。停用上述两种药物,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3 d后患者可自行翻身;5 d后吞咽、呼吸困难和肌肉、关节疼痛症状缓解;10 d后可在床旁站立;1个半月后可以独立行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90例,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替吉奥,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阿帕替尼。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71.11%),CA199、CA242及CE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89%)低于对照组(42.22%),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可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其中,采用阿帕替尼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32例(观察组)。两组在给药前均给予预防呕吐、提升白细胞、补充营养等常规对症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化疗方案为每3周1次,两组均接受4个周期的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总缓解率分别为9.38%(3/32)、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3,P=0.652);观察组疾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13%(9/32)比53.33%(16/30),χ2=4.089,P=0.043]。两组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下降、腹泻、恶心呕吐、肝损害、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5.8个月(5.0~6.3个月)和8.1个月(7.2~9.3个月),较对照组的4.9个月(4.7~5.1个月)和6.0个月(5.2~6.9个月)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降低晚期胃癌患者的疾病进展率,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榄香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一线应用吉非替尼后缓慢进展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榄香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吉非替尼治疗。治疗2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命质量及免疫功能。并随访从疾病缓慢进展至疾病出现快速进展的时间(PFS2)。结果共纳入61例患者,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0例和31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3.3%(25/30)和58.1%(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0,P=0.031),试验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3,P=0.009)。试验组中位PFS2为4.20个月(95%CI为3.94~4.46),对照组中位PFS2为4.00个月(95%CI为2.94~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8,P=0.026)。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总体生命质量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67(-6.66,20.00) vs. 0(-6.66,6.66),Z=-2.429,P=0.015;29.17(2.08,56.26) vs. 12.49(-14.59,39.57),Z=-2.263,P=0.024;16.67(-33.33,56.67) vs. 8.34(-18.74,35.42),Z=-2.249,P=0.025]。免疫功能方面,试验组治疗后CD4+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升高(44.27%±6.78% vs. 41.17%±3.73%,t=-2.426,P=0.022),CD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1.47%±3.18% vs. 23.50%±2.37%,t=2.532,P=0.017)。治疗后试验组CD4+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4.27%±6.78% vs. 39.63%±5.80%,t=2.725,P=0.011)。结论β-榄香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一线吉非替尼治疗后缓慢进展晚期肺腺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生命质量和免疫功能均有所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2例患者(例1女,63岁;例2男,22岁)分别因肺腺癌和滑膜肉瘤应用安罗替尼治疗。例1服用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治疗2周停用1周为1个周期)8个周期后出现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经胸部CT检查诊断为自发性气胸。考虑气胸与安罗替尼有关。停用该药,予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因病情进展,患者减量服用安罗替尼(10 mg/d,用法同前),第1个周期中再次发生自发性气胸。终止安罗替尼治疗,予以胸腔闭式引流、祛痰、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10 d后行胸部X线检查示气胸痊愈。例2服用安罗替尼(12 mg/d,用法同例1)9个周期后出现自发性气胸(经胸部CT检查发现),但患者无明显不适,在密切监测呼吸状况下继续使用安罗替尼。
简介:摘要1例56岁男性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仑伐替尼12 mg/d靶向治疗。用药30 d后患者出现晨起无诱因鼻出血,约半个月1次,压迫后可止血,未停药。用药97 d后,患者出现腹痛,查体全腹压痛,以中上腹明显,有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CT检查示腹腔积气、积液,空腔脏器穿孔。停用仑伐替尼,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补液等保守治疗22 d后,患者腹痛缓解,恢复流质饮食;治疗26 d后患者排气、排便。此后,患者自行按原剂量再次服用仑伐替尼1周,再次发生鼻出血,再次停用仑伐替尼后未再出现鼻出血。考虑鼻出血和空腔脏器穿孔可能与仑伐替尼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及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选用奥沙利铂+替吉奥进行治疗,研究组联用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缓解率为53.3%(研究组)和26.7%(对照组),研究组整体缓解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5.0%(研究组)和33.3%(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替吉奥+奥沙利铂+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疗效显著,且治疗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