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CUD)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RMNE)患儿的尿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经门诊医生详细了解患儿病史诊断为RMNE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的病历资料,患儿年龄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分别记录尿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年龄(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与CUD组比较,AUM组膀胱顺应性(BC) [(28.4±7.7)ml/cmH2O比(23.6±6.1)ml/cmH2O(1 cmH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Pmax.det)[(44.6±9.1)cmH2O比(36.8±8.3)cmH2O]较高(均P<0.05)。两组间最大尿流率(Qmax)[(19.6±7.2)ml/s比(20.9±5.4)ml/s]、残余尿量(PVR)[(9.5±5.7)ml比(10.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UD组比较,AUM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 [77.1%(27/35)比45.7%(16/35)] 较高(P<0.05)。其中15例(42.9%)CUD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与CUD组比较,AUM组DO发生频率[(3.1±1.0)次/h比(2.4±0.8)次/h]、DO最大值[(22.9±4.5)cmH2O比(19.2±4.0)cmH2O]较高(均P<0.05)。结论AUM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对于CUD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以明确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指标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邵阳医院确诊为DNB的141例患者,按糖尿病病史分为A组(病史≤10年)73例和B组(病史>10年)68例;将同时期的单纯糖尿病患者152例纳入对照组。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尿动力学相关指标[膀胱壁厚度(BWT)、初尿意膀胱容量(VS1)及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PQmax)、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最大容量(VSD)、膀胱顺应性(BC)等]的差异及其单独与联合的诊断价值。结果B组的BWT值高于A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VS1值低于A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的PQmax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三组的Qmax、BC和VS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Qmax、BWT和VS1均为DNB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对PQmax、BWT、VS1的单独与联合诊断效能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VS1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0.14%、69.19%;BWT的AUC为0.823,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19%、89.32%; PQmax的AUC为0.714,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4.18%、72.38%;联合诊断的AUC为0.87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90.28%、90.23%。结论PQmax、BWT、VS1对DNB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尿潴留产生的原因及其膀胱逼尿肌功能的改变。方法结合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178例急性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男性患者中,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占60.63%(77/127);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腰骶段脊椎外伤后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占72.55%(37/51)。各年龄段女性患者急性尿潴留原因皆为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年龄〉50岁男性患者与同年龄段女性患者膀胱低顺应性及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膀胱及膀胱出口梗阻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患者产生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为膀胱出口梗阻;而女性及中青年男性患者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以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为主,其逼尿肌收缩功能依不同的病因出现不同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的病因。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时间段内来我院就诊的380例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例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占22.5%,少数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尿中白细胞数值增加,病情严重患者的尿中白细胞布满整个检查视野。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均恢复正常。26例患者出现血尿,占65.0%,其中25例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体征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另1例患者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开展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前列腺表面存在出血、血管怒张等临床症状,且患者膀胱内有凝血块,出血量是500ml。2例患者肛门出血,占5.0%,3例患者未进行血尿动力学检查,占7.5%。结论在临床诊治中,尿动力学检查临床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在无菌环境中进行操作,注意动作的轻柔性,以防造成患者出血,减少检查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患者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对362例女性以下尿路症状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年龄22-78岁,平均(43+5)岁,均因下尿路症状(LUTS)就诊检查。其中以尿频为主诉者279例(79%),合并尿潴留8例(2%),尿失禁61例(17%),颈椎或腰椎外伤后截瘫2例(1%),子宫脱垂伴排尿困难5例(1%)。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尿动力学检查,精神因素,环境,导管,体位,灌注速度,尿量,操作人员技术等都对检查结果有影响。其中精神因素影响8例,环境因素影响26例,导管因素12例,体位因素38例。结论与患者有效沟通,创造适宜的环境,自然的体位,适宜的灌注速度、操作人员的态度及技术等都影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URP术后病人排尿困难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TURP术后排尿异常而再入院者88例。通过分析TURP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变化,分析其排尿异常原因。结果手术前后改善率对比,Qmax改善率为76.1%,逼尿肌收缩乏力改善率为5.9%,逼尿肌不稳定改善率为4.9%。前后对比Qmax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而逼尿肌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有逼尿肌功能障碍者,TURP术后排尿异常症状改善不明显。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预测TURP术后恢复情况,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TURP手术适应症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逼尿肌收缩乏力又称逼尿肌活力低下(DU)是下尿路症状(LUTS)重要病因,男性LUTS患者中发生率11%~40%。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梗阻(BPO)金标准,可有效改善LUTS,但有25%~35%术后疗效不佳,研究表明TURP术后疗效不佳与DU有关。目前国际上对DU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且对DU的评估方法较多,常用的有Schaefer列线图、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逼尿肌收缩力强度(WF)等。本文主要论述尿动力学检查中上述参数在评估逼尿肌收缩乏力(DU)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学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学参数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逼尿肌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P<0.05)。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学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不同下尿路症状(LUTS)就诊但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儿童的尿动力学参数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以LUTS就诊且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的患儿资料。最终获得LUTS患儿70例,男46例,女24例;年龄5~12岁,中位年龄9.0(7.0,10.0)岁。根据主要LUTS分为尿频尿急组、尿失禁组、遗尿组、其他组。行无创尿流率/同步盆底肌电图、经尿道置管膀胱测压尿动力学检查,测量并记录相关尿动力学参数,比较尿频尿急组、尿失禁组、遗尿组3组尿动力研究结果。结果无创尿流率参数及残余尿量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尿时盆底肌收缩在尿流曲线异常患儿(17/38例)中分布高于尿流曲线正常患儿(2/32例)(χ2=13.012,P<0.05);在staccato曲线患儿(13/22例)中分布高于低平曲线患儿(3/14例)(χ2=36.000,P<0.05)。储尿期和排尿期主要异常尿动力学表现在3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逼尿肌过度活跃(DO)患儿膀胱顺应性值[12.64(9.00,21.11) mL/cmH2O(1 cmH2O=0.098 kPa)]低于非DO患儿[32.22(21.81,97.75) mL/cmH2O](Z=-26.333,P<0.001)。遗尿组最大静态尿道压[(120.00±20.69) cmH2O]高于尿频尿急组[(81.17±28.09) cmH2O]和尿失禁组[(69.59±22.19) cmH2O](F=12.170,P<0.05)。遗尿组最大尿道闭合压[(109.86±41.94) cmH2O]高于尿频尿急组[(62.41±26.71) cmH2O]和尿失禁组[(58.09±20.49) cmH2O](F=11.804,P<0.05)。结论存在LUTS的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儿童中,有较多患儿确实存在尿动力学异常。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潜在的尿动力学异常类型和分布,指导治疗并反馈疗效。膀胱顺应性降低与DO为最常见的尿动力学异常,应及时治疗,并监测上尿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