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出现疾病,以及发生死亡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早产是主要原因,不仅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致死性畸形,其中75%的围产儿会丧失宝贵的生命。调查显示,一个月内死亡的早产儿占比是15%,还有8%的早产儿能够存活,但是有部分患儿存在智能障碍、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因此,必须确定早产因素,进行早期治疗干预,最大限度地控制早产儿死亡率,此次就针对自然早产干预早产的临床内容进行调研。方法:主要研究主体是早产者,共有78例,以相关类型分成不同组,分别是自然早产组,干预早产组,对造成分娩方式、分娩结局等进行了临床比较分析。结果:对此次阴道分娩率方面进行了评估,自然早产者占比较大,自然早产干预早产比较有显著意义(P

  • 标签: 自然早产 干预性早产 临床对比
  • 简介:目的了解干预早产的构成因素、分娩时机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16例干预早产因素构成、胎儿并发症、母体并发症的分析与探讨。结果干预早产最常见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多胎妊娠、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位异常等。结论早产病因复杂,减少干预早产的发生率关键是重视产前检查、加强高危妊娠管理、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

  • 标签: 干预性早产 因素构成 防治妊娠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预早产病因构成与临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的早产孕妇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干预早产原因进行回顾研究。结果干预早产原因构成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2%,胎盘因素性出血25%、胎膜早破22%、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15%以及胎儿宫内生长受限6%等。结论干预早产的发生率较高,且对围生的结局有较大影响,需减少或预防干预早产产生;避孕宣教工作需加强,以此使人工流产率显著降低;对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避免逐步发展成重症,并将孕周尽量延长。

  • 标签: 干预性早产 病因形成 预防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早产儿早期康复干预的相关内容。阐述了早产儿所面临的诸多健康挑战,强调了早期康复干预的必要。对早期康复干预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营养支持、抚触按摩、运动训练及感官刺激等,并分析了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早产儿的护理和康复提供了有益参考。

  • 标签: 早产儿 早期康复干预 生长发育 神经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产儿接受早期综合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与变化。方法:遴选68例于我院出生的早产儿,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划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与实验组(早期综合干预),各34例,对比两组智力、运动方面发育情况以及体格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实验组PDI评分和MDI评分、头围、身长、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早期综合干预应用在早产儿的护理中,对于提高早产儿预后效果,促进其智力、运动系统发育有积极影响。

  • 标签: 早期综合性干预 早产儿 预后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足跟采血疼痛刺激时早产儿疼痛评分及非药物止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各25例。对照组、葡萄糖组、非营养性吸吮组、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组。于穿刺后20s、1min、2min、3min分别记录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变化,采用早产儿疼痛评分简表(preterminfantpainprofile,vim,)进行疼痛评分并比较。结果各组早产儿间PIP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组PIPP评分明显低于非营养吸吮组及葡萄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口服葡萄糖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 标签: 疼痛 早产儿 干预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孕产妇的产前临床干预措施。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孕产妇为实验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临床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的临床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为89%,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为94%,且实验组患者的妊娠合并心脏病、肝内胆汁瘀积症、双胎妊娠、臀位、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前出血及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科学合理的产前临床干预和定期的产前检查能够有效改善产妇和新生儿的预后情况,降低新生儿的临床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早产孕产妇 产前干预 终止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干预早产儿静脉炎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份至2017年4月份收治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早产儿30例,予以常规输液;实验组早产儿30例,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早产儿的干预情况,记录和比较干预早产儿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干预后的静脉炎发生率相比对照组要低,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相比对照组要高,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产儿实施综合护理,能够降低早产儿的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早产儿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阶段护理干预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提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产出的早产新生儿8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以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以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阶段护理的观察组相比较,两组患儿在得到两种护理模式之后,接受患儿的感染率、早产儿质量以及母乳喂养率的评分调查表,并且跟踪观察半年后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接受出院治疗半年后的观察组的患儿在各项指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护理干预能有效的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加快患儿的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产儿的看护和干预心得。方法收集我院早产儿90个,随意的将其分成两个小组,观察组婴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婴儿进行常规的护理方法,结果对照组的婴儿与采取护理干预方法的观察组婴儿相比,体重明显偏低,对比后发现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为早产儿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增强父母对婴儿的护理能力,从而使婴儿更好的生长发育。

  • 标签: 早产儿 低体重 临床观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的相关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3年4月我院住院分娩的305例早产病例(早产组),其中自发性早产226例,治疗早产79例,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足月分娩305例(足月组)为对照,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早产的原因依次为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痫前期、原因不明、多胎妊娠、胎位不正(无胎膜早破的臀位、横位)。其中治疗早产的主要原因是胎盘因素和子痫前期。产妇年龄(≤18岁,≥35岁)、不良孕产史、产检次数少与早产密切相关。结论减少早产的发生关键是重视围产期保健,定期产检,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预防和治疗产前各种并发症。

  • 标签: 早产 原因 相关危险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早产儿母亲8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实施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43例在接受医院常规护理基础上,从产后第一天开始接受研究者提供的信息支持。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比较两组产后1d、产后3周、产后6周状态焦虑评分。结果干预组产后3周状态焦虑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9,P=0.262);干预组产后6周状态焦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213,P=O.002)。结论信息干预可有效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6周焦虑。

  • 标签: 信息干预 早产儿 母婴分离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临床潜在早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干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定期进行产检并分娩者5318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围产期保健指导,对潜在早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结果5318例孕产妇中,合计出现150例早产,其中自发性早产63例,占11.8%,胎膜早破52例,占9.78%。非重度子痫前期8例,占0.15%。双胎妊娠10例,占0.19%。结论导致产妇早产的危险因素诸多,在临床围产期保健工作中我们要尽可能的控制这些导致产妇早产的危险因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妇的早产可能,保证产妇与婴儿的安全。

  • 标签: 早产 围产期 危险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干预早产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早产儿中,随机抽选9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研究对象例数均为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联合俯卧位干预的康复护理。结果:在生长发育情况方面,护理后,实验组的早产儿在体重、头围、身长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儿(P<0.05)。在智能发育情况方面,护理后,实验组在MDI、PDI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家属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满意度97.77%,对照组满意度80.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护理中,应用俯卧位干预的康复护理,其效果显著,能促进早产儿躯体生长,促进其智力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俯卧位干预 早产儿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过渡期干预措施”实施和质量持续改进对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住院期间结局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185例EPI,根据2018年1月在本院实施“早产儿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组(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n=45)和改进后组(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n=140),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EPI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185例EPI的中位胎龄26周+6,范围23周+3~27周+6,中位出生体重950 g,范围390~1 290 g。(2)改进后,新生儿科医生参与产前会诊比例、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和硫酸镁使用比例、剖宫产娩出比例及转入NICU体温均提高[分别为77.1%(108/140)与8.9%(4/45)、67.9%(95/140)与35.6%(16/45)、67.1%(94/140)与48.9%(22/45)、44.3%(62/140)与17.8%(8/45)及36.6 ℃(36.3~36.9 ℃)与35.2 ℃(35.0~35.3 ℃),χ2或Z值分别为66.41、14.81、4.85、10.17及-9.34,P值均<0.05],且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和出生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呼吸支持比例分别由改进前的无病例至改进后的67.9%(95/140)和89.3%(125/140);而生后1 min Apgar评分≤3分、产房内气管插管及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等比例均较降低[分别为7.1%(10/140)与17.8%(8/45)、37.1%(52/140)与73.3%(33/45)、38.6%(54/140)与57.8%(26/45),χ2值分别为4.39、17.96及5.12,P值均<0.05]。(3)改进后,EPI总体救治存活率及胎龄27~27周+6的存活率均明显提升[分别为72.9%(102/140)与53.3%(24/45),OR=2.349,P=0.015;84.1%(53/63)与56.6%(13/23),OR=4.077,P=0.007];虽然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min Apgar评分≤3分(OR=8.890,95%CI:2.005~39.412),5 min Apgar评分低(OR=1.468,95%CI:1.103~1.953)和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比例高(OR=7.165,95%CI:2.942~17.449)为EPI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产房内使用nCPAP(OR=0.314,95%CI:0.137~0.719)和体重(OR=0.996,95%CI:0.993~0.999)为保护因素。结论“早产儿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将EPI救治技术的关注度提前至产前和产时,特别是产时开展体温管理、DCC和nCPAP 等“支持”技术,将有助于提高EPI的救治存活率和改善存活质量。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存活率 死亡率 早期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