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红棕象甲是外来危险I生有害生物,近十年来在我国南方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方法】为了确定其调查抽样方法、准确获得虫情,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在lwao模型中,α=0.4208〉0,β=1.5133〉1,这说明了红棕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布图式为聚集型;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归属于聚集型,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结论与意义】红棕象甲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运用1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为该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简介:目的观察10%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常量喷雾施药对灾区积水蚊幼虫的杀灭效果,为震后蚊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灾区永星村两处蚊幼虫密度较高的积水,分别用10%氯氰菊酯悬浮剂500倍稀释水溶液进行施药处理与对照观察评价杀灭蚊幼效果。结果施药后10min杀幼率达到99.04%,60min杀幼率达到100%,在施药后6h(360min)杀幼率仍为100%。结论10%氯氰菊酯悬浮剂500倍稀释水溶液对积水蚊幼虫有非常显著的杀灭效果。
简介: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不同浓度的六种微量元素Se、Cr、Zn、Cu、Fe和Mn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面盘幼虫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r、Cu、Zn、Fe四种元素对海湾扇贝面盘幼虫壳长增长影响差异极显著,Se差异显著,而Mn则差异不显著;对壳高生长的影响中,Cu差异显著,其余5种元素差异极显著。直观分析表明:促进面盘幼虫壳长和壳高增长的最适Na2SeO3浓度为40μg/L;最适CrCl3浓度为10μg/L;最适ZnCl2浓度为20μg/L;最适CuSO4浓度分别为80μg/L和5μg/L;最适FeCl3浓度为10μg/L;最适Mn-Cl2浓度为80μg/L。
简介:目的调查徽州林区竹林病虫害爆发流行特征,为防止和控制竹林病虫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式,了解5个毛竹种植区竹林刚竹毒蛾的流行范围、程度及其环境的生态特点.结果共调查7200亩1800000株毛竹,毛竹种植区呈片状散在分布,覆盖范围约84km2,散在分布于海拔200m~800m的丘陵、低山区,以海拔250m低丘为主.证实竹林病虫害为刚竹毒蛾幼虫,流行季节为3~4月至8~9月,流行地区为徽州区呈坎镇林场.不同地区刚竹毒蛾幼虫和蛹孳生密度不同,刚竹毒蛾幼虫孳生密度为(48±16)只/株至(420±120)只/株,主要分布于竹叶.刚竹毒蛾蛹主要分布于竹杆下部,孳生密度为(26±10)枚/株至(120±55)枚/株.低于250m丘陵刚竹毒蛾幼虫和蛹孳生密度分别为(24±94)只/株和(105±25)枚/株;250m~500m丘陵刚竹毒蛾幼虫和蛹孳生密度分别为(87±28)只/株和(40±21)枚/株;500m~800m丘陵刚竹毒蛾幼虫和蛹孳生密度分别为(18±7)只/株和(12±5)枚/株;800m~1000m低山未发现竹林病虫.刚竹毒蛾幼虫以竹叶为食,造成局部竹林成片枯萎死亡.结论徽州地区发现刚竹毒蛾幼虫爆发流行,造成竹林成片枯萎死亡,具有点多、面广、小面积、分散等特点.
简介:测试了不同温、湿度和剂量下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hippophaecolus)幼虫的致病力。实验设置了10℃、15℃、20℃、25℃、30℃5个温度水平,用高浓度(1×10^8个/ml)、中浓度(1×10^7个/ml)、低浓度(1×10^6个/ml)的白僵菌孢子液分别感染低、中、高龄的沙棘木蠹蛾幼虫。结果表明:在25℃,90%RH,1×10^8个/ml的浓度下,白僵菌对沙棘木蠢蛾低龄幼虫的致死效果最高,达到89%。高于或低于25℃时,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侵染效果降低。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沙棘木蠢蛾幼虫死亡速度和死亡率明显不同。相对湿度为90%左右时,沙棘木蠢蛾幼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70%时。沙棘木蠢蛾幼虫死亡率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