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对EGC的前哨淋巴结(SLN)示踪价值,并对前哨淋巴结的病理及临床分布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住44例胃癌患者,对患者进行开腹搜查并于肿瘤附近浆膜下注射纳米碳,最先染色的即为SLN,将SLN送检病理科明确检查并评估其价值。结果44例胃癌病人成功检测率为95.7%,检出总SLN为54枚,平均(1.22±0.54)枚/例,将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两组患者进行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和4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测量准确率及敏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是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敏感方法,正确使用纳米碳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对于预测SLN检测区域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淋巴结结核CT表现的分析,提高对淋巴结结核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15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年龄21-63岁,平均32.73岁。病史最短3周,最长8年。结果15例均为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多累及多个区域淋巴结(10例,占66.7%),累及单一区域淋巴结较少(5例,占33.3%),以中下颈部为多见。CT扫描表现为多个淋巴结异常,体积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表现分为3型l型均匀强化;2型环状强化;3型不均匀强化。以环状融合强化最具特征。结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随机对9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了多普勒频谱变化与血液强调分级研究,并进行了病例对照,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良、恶性淋巴结之间在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速度时间积分(VTI)三项指标中有显著差异,即在恶性淋巴结肿大时这三项指标明显高于良性淋巴结肿大。从PSV比较,以PSV15cm/s作为区分良恶性肿大淋巴结阈值,诊断恶心淋巴肿大的敏感性58.3%,特异性80.6%,从血流分级情况观察,良性淋巴结肿大以Ⅱ、Ⅲ级血流为多,恶性淋巴结肿大以Ⅲ、Ⅳ级淋巴结肿大为多,但需要注意的有些慢性结核性淋巴结炎血流Ⅲ级较多,与恶性淋巴结鉴别有一定困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食管癌手术治疗原则以及淋巴结清扫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食管癌患者86例,将其按照手术治疗中淋巴结清扫方式分成Sweet路径组和Ivor-Lewis路径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weet组手术时间较Ivor-Lewis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和3年生存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严格掌握食管癌治疗原则、手术指征,对淋巴结清扫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值得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89例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各种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特异性。结果其中59例临床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30例为非结核性淋巴结,包括转移性淋巴结或淋巴结炎。59例颈部淋巴结结核中,根据声像图的表现可分为急性炎症、干酪坏死、寒性脓肿及愈合钙化等四型。形态多呈椭圆形,L/S比值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核组中,血流动力学显示频谱形态为低阻力型,结内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与非结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部淋巴结结核临床表现虽然不典型,但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该病与颈部转移癌等相鉴别。
简介:目的总结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而降低心血管损害。方法分析42例住院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病例资料,分析该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的损伤情况。结果42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中,发热42例(100%),伴随皮疹38例(90.5%),结膜充血30例(71.4%),出现口唇皲裂42例(100%),颈部淋巴结肿大28例(66.7%),有指趾端脱皮34例(80.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40例(95.2%),血沉增快38例(90.5%),C反应蛋白增高38例(90.5%),血小板增多31例(73.8%),冠状动脉扩张10例(23.8%)。所有确诊病例均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片口服治疗。随访未发现冠状动脉瘤发生。结论早期诊断并足量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心脏等血管损害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