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于1938年初成立后,主要负责抗战的宣传、动员等工作,广播是其宣传动员的一种重要方式。政治部第三厅举办的抗战广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1938年4月到1940年8月,在郭沫若、阳翰笙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第三厅在武汉、重庆等地积极联络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及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利用广播使用多种形式开展对敌宣传、国际宣传以及对国内民众宣传,取得了较大反响和良好的效果;第三阶段为1940年8月改组以后,共产党人多被移出第三厅,在这一阶段,第三厅组织的各类抗战广播虽得以延续,但因失去了坚强的政治领导而趋于保守,影响日微。
简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南京国民政府与西南边疆地方实力派关系复杂,中央力量在西南边疆十分薄弱。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虽然组织专家对西南边疆的相关实业进行了规划,但鲜有实践行为。国府西迁后,国民政府中央力量从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全方位渗入西南边疆,沿海或内地工矿企业的迁入,成为这一时期西南边疆实业发展的显著内容。由于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不断反复,加以地理环境、文化、交通、实力等因素的限制,国民政府对于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规划更多集中于开发西藏的交通建设方面,较少涉及其他层面。蒙藏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实业发展拟制的初步规划,是近代以来中央政府机构从政府层面做出的关于西南边疆实业开发的第一次较系统的考察,虽限于当时中国客观的政治环境未有全面实施或贯彻,但客观上可为后来者审视西南边疆的资源、经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基础。沿海工矿企业内迁的行为促进了西南边疆近代工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但这一非常态经济行为的战时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并没有实现西南边疆近代工业经济的根本改观。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盐政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在盐政领域的体现,其核心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全国盐务的控制,最终目的是提高国家盐税收入。本文从国家盐政建设这一新的角度,以1937-1939年川北盐场改革为例,侧重以垣正为首的盐场地方势力与国家盐政之间的互动与角力,来审视南京国民政府的盐务改革与变迁。由于官方的经费及人员投入不足带来了盐场管理的困难,地方实权人士趁机操控了基层盐政,为国家的盐政建设带来了重重阻碍。盐场官方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失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官治”与“自治”的矛盾,是民国时期国家盐政建设的痼疾。本文对于理解民国时期的盐场盐政以及四川区域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经纪人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