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室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50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5±1.4)天,对照组为(12.6±2.7)天,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进行满意度调查,研究组中非常满意21例,基本满意4例,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0例,基本满意10例,满意度为8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完善的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当前在临床进行子宫治疗过程中,采取腹腔镜进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工作进行观点的研究。方法 结合试验课题的内容,在进行患者的筛选上,要求所有患者都是在2019.5-2021.4期间进入我院且经过临床诊断确定要通过腹腔镜来完成全子宫切除术手术的患者。共计筛选了60名患者,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在研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策,试验组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策。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比对结果。结果 通过分析可知,所有筛选的试验组30名患者通过科学的围手术期患者,患者在手术全阶段有较好的护理结果,患者对护理干预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而且患者通过手术,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手术治疗效果,预后出色。两组患者的结果比对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针对行腹腔镜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护理干预上,通过引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策,能够促使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上,从患者早期就引入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充分保障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促使患者经过科学护理,取得出色的综合护理效益,满足患者对临床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需求。
简介: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8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妇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膀胱锻炼。比较2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拔除导尿管后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发生尿潴留的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尿管留置时间(14.7±2.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6.9±3.2)d,尿残余量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显著,可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是全球第4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子宫颈癌是妇女发病率第2、死亡率第3的恶性肿瘤。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手术术式,术后尿动力学障碍是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膀胱子宫颈韧带的处理是子宫颈癌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不少学者对传统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术式进行改良,并对膀胱子宫颈韧带的解剖组成进行探究,以求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及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Querleu和Morrow于2008年提出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分型方法(即Q-M分型)已广泛被妇科肿瘤医师接受,且2017年修订的新Q-M分型对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中宫旁组织的切除范围作了更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膀胱子宫颈韧带切除范围仍存在较多争议。因此。本文就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术式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膀胱子宫颈韧带的解剖及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中膀胱子宫颈韧带的切除范围进行综述,以进一步完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减少子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腹腔镜组)和开腹(开腹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的临床分期标准]子宫颈腺癌(包括腺鳞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预后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3例子宫颈腺癌患者,其中腹腔镜组88例、开腹组205例。(1)临床病理特征:开腹组深间质浸润的比例高于腹腔镜组(分别为38.5%、25.0%),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也高于腹腔镜组(分别为68.8%、46.6%),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绝经状态、腹部手术史、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阴道切缘状态、宫旁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相关指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60±51)、(244±53)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100、300 ml)、住院时间[(13±5)、(16±8) 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术后尿管保留时间分别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分别为12.5%、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近期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肠梗阻、感染、肾盂积水、切口愈合不良)及远期并发症(包括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及下肢水肿)的发生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7%和86.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4%和93.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HR=2.44,95%CI为1.16~5.15,P=0.019)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HR=2.54,95%CI为1.02~6.35,P=0.046)、LVSI(HR=3.86,95%CI为1.60~9.33,P=0.003)、淋巴结转移(HR=5.92,95%CI为2.45~14.34,P<0.01)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路径不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396)。结论对于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的疗效不亚于开腹手术,但腹腔镜手术可以提高手术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静动态MRI及三维重建方法探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盆腔器官位置及移动度的改变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Ⅰa2~Ⅱa2期子宫颈鳞癌或腺癌并行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30例,收集患者术前2周和术后6~12个月的静、动态MRI检查原始数据。使用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及盆腔器官,测量术前和术后骨盆参考线长度以及静、动态器官指示点(膀胱颈、阴道顶端及肛直肠连接处)至耻骨-骶尾关节线头尾侧、耻棘线内外侧、坐骨棘连线腹背侧的投影距离,对比术前和术后盆腔器官自身静、动态位置的差异及垂直、水平、前后方向移动度的差异。结果手术前、后动态下,膀胱、阴道顶端及直肠均发生向下、向后位移;术前和术后膀胱、阴道顶端垂直方向移动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垂直方向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膀胱、阴道顶端及直肠水平方向移动度均较小,仅1~3 mm;术前和术后膀胱、阴道顶端前后方向移动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前后方向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屏气用力可使盆腔器官发生向下、向后移动。术前膀胱向下、向后移动度为6~7 mm,术后向下、向后移动度为3~4 mm;术前阴道顶端向下、向后移动度约5 mm,术后向下、向后移动度约1 mm。膀胱和阴道顶端于术后移动度下降,直肠在术前和术后移动度无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