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称新刑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之一,即由近似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改为适当吸收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其核心内容为:将庭前实体性审查制度改为程序性审查制度;庭审由“审问式”改为“控辩式”;法官由审问者转变为裁判者及法庭秩序的指挥者和维护者。总之,新的审判方式从调整和重新配

  • 标签: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审判方式 控方 控辩双方 法官 新刑诉法
  • 简介:庭前会议中对非法证据如何处理,各地的实践操作不尽相同,理论界也存在着诸多分歧.鉴于我国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与立法目的,庭前会议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无法具备实质性的功能.当前应建立相关的权利义务告知机制、规范庭前会议的主持者,明确庭前会议处理非法证据的效力.

  • 标签: 公正与效率 突袭审判 权利义务告知机制 主持者 庭前会议效力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新增加的法律规定,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在我国已有的司法体制上建立的,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用集中体现在刑事诉讼的各环节当中。虽然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两高三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已经将非法证据排除实施过程进行了细化,但在现实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非法证据排除在庭前会议中如何适用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庭前会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指出了非法证据排除进行庭前会议的必要性和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在庭前会议中的适用。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程序 法律规定 司法体制 独特风格
  • 简介:被告人翻供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由于被告人庭前供述缺乏证据能力规则的约束,法官普遍以被告人庭前供述定案,这是导致我国冤假错案的一项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规则。国外在被告人庭前供述准入制度的设置上,存在传闻例外模式与直接言词模式;在庭前供述排除制度的设置上,存在正当程序模式与任意性模式。我国宜借鉴直接言词模式与任意性模式,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一致时,庭前供述不具备证据能力;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不一致时,庭前供述如果具备自愿性要件可以作为弹劾证据,只有同时具备自愿性与真实性要件时才可作为实质证据

  • 标签: 被告人 庭前供述 当庭供述 证据能力
  • 简介:在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以“司法公正与效率”为今后一个时期审判工作的主旋律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尽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国以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举证时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庭前准备程序是完全必要的。在此,我们仅就建立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构想谈点意见。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据交换制度 《民事诉讼法》 举证时限 证据失效制度
  • 简介:  六、以公正为目的的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可以实行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实行虽然不但不会提高诉讼效率,效率必须以公正为前提这次庭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诉讼效率,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却要求控辨双方在庭审前将所有证据全部交由法院进行展示

  • 标签: 制度得失 展示制度 庭前证据
  • 简介:摘要新形势下的司法现状和反贪任务给反贪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难度,反贪工作人员不仅要保证案件的高效侦结,又必须进一步遏制任何形式的非法证据的产生,庭前会议程序作为连接起诉与审判之间的中间程序,尤其是其中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要求为我们反贪机关规范自身行为和提升案件质量提供了指引和规范,充分发挥庭前会议对防止非法证据的作用意义重大。

  • 标签: 从亭前会议 非法证据 职务犯罪侦查
  • 简介:  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上述构想是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进行的,庭审前未经展示的证据一般不得在庭审中出示并被采用为有效证据的制度,  三、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重要意义  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上述构想

  • 标签: 制度构想 司法制度改革 展示制度
  • 简介:随着最高人民法院“三项规程”等重要文件的出台,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处理程序也逐渐明晰,但仍有部分争议问题亟待梳理与澄清。具体而言,应注重辩方提出“线索”或“材料”的质量,而非简单依据数量;不应赋予控方在庭前会议阶段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没有必要由法官独立主持庭前会议;作为例外,由法官助理主持具有合理性;应规范被告人、辩护人、侦查人员参加庭前会议的程序;关于庭前会议的效力,应坚持渐进性的改革精神。

  • 标签: 三项规程 庭前会议 非法证据排除 程序规范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重点内容就是要实现庭审实质化。庭前会议制度服务于庭审活动,主要任务是解决与审判有关的各种问题,发挥审前过滤功能,提升庭审效率,缩短审判期限,客观上起到推动庭审实质化实现的目的。当前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补充完善以适应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要求。

  • 标签: 庭审实质化改革 庭前会议 证据开示 非法证据排除
  • 简介:为了确保法庭集中持续审理,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解决庭前会议在制度层面、实践层面、认识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该规程具有回应争议,统一认识;规定周全,内容详细;定位明确,关照现实的特点,但并未明确检察机关参与庭前会议的价值与程序。检察机关参与庭前会议有利于保障庭前会议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保障被追诉者的诉讼权利,有利于保障庭审指控的顺利进行。完善检察机关参与庭前会议程序的具体路径包括明确检察机关在庭前会议中的角色,框定检察机关在庭前会议中的职责,健全检察机关参与庭前会议的机制三个方面。

  • 标签: 庭前会议 价值定位 程序完善 法律监督
  • 简介:行政诉讼庭前和解,是在行政诉讼中通过和解使原告和被告之间的纠纷在进入庭审之前就已经被化解的一个制度设计,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尽管该制度某种意义上有规避法律之嫌,也曾引起学界诸多质疑,但从行政诉讼将纠纷解决作为最高价值、从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平等性、从行政诉讼成本控制、从当事人享有处分权等角度分析,仍然有其正当理由和理论支撑。为了规范该制度的运行,必须在时间节点、提起人、决定权、主持人和裁判方式等环节予以特殊框定。

  • 标签: 行政诉讼 庭前和解 纠纷类型 程序设计
  • 简介: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庭前会议制度以一套颇具特色的方式在运行。其运行效果与理论、制度预设有较大差距:效率提升具有不确定性;强化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效果不明显;强化庭审对抗的作用有限;集中审理的目标得到了较好实现,但外溢效应不足。促生当前现状的首要原因是控辩审三方对庭审效果的考量,其次,实体优先的潜在观念、审判业务优先地位突显不足、替代措施的便捷和高效也有重要影响。该制度的未来发展中,不宜以适用率作为评价制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其变革进程主要取决于庭审实质化的推进程度,并受程序分流改革进度的影响。此外,应解决庭前会议的效力问题。

  • 标签: 庭前会议 庭前会议制度 预审
  • 简介:  2.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在庭前审查程序中设立证据开示制度,加之对审查法官和审理法官没有作出职能分离规定,审查法官主要审查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事实、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案件的管辖权问题

  • 标签: 刑事诉讼庭前 审查完善 庭前审查
  • 简介:自1996年刑诉法实施之后,我国刑诉法历经17年再度修改,修改后的刑诉法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的变动,出现了不少'闪光点'。庭前会议就是其中新增的一项制度。国外的刑事诉讼法中普遍存在审前准备程序,在审判前植入一个中间程序,这一直是我国学者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庭前会议制度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刑诉法中这项制度的空白。我国刑诉法第182条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释》第183条的规定,审

  • 标签: 会议问题 刑事庭前 前会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保障辩护权的行使,促进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和程序公正的实现。公正和效率是诉讼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庭前会议程序追求的是在保证公正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诉讼效率,因此追求诉讼的效率价值必须以公正为基础。我国的刑事诉讼体现职权主义的特征,在诉讼力量上控辩双方是不平等的,庭前会议程序的证据展示功能能够帮助辩护人全面了解公诉方掌握的证据,有利于辩护人在开庭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止'证据突袭'等情况的出现。庭前会议程序召集控辩审三方就案件进行沟通,使得法官能够全面了解控辩双方的证据和意见而不至于在庭审开始前就为一方意见所左右,辩护方的辩护意见在庭审对抗中也将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产生实质作用,诉讼的公正价值由此得到体现。

  • 标签: 诉讼效率 排除预断 非法证据排除 程序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