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作为前沿的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对其深入研究并推动产业化发展,对于改善医疗水平、促进生命科学进步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的原理、模态融合方式、关键技术发展,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并对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转化、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最新进展,并评估这些技术在提高诊断准确性、降低辐射剂量和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的潜力。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的医学文献和临床试验报告,关于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涵盖了不同的扫描技术、图像重建算法和后处理技术。我们对这些研究的方法学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关注技术的改进对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最新的研究表明,迭代重建算法相比传统的滤波反投影算法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双源CT和能谱CT等先进技术也为临床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如准确测量冠脉钙化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在后处理方面,虚拟支架植入、血流动力学分析等技术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结论:当前,医学影像技术在冠状动脉CT成像方面的临床应用日益成熟,新的技术和算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尽管如此,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扫描参数,降低辐射剂量,并探索更多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未来,这些技术的进步将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影像特点及其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入我院进行疑似膝关节损伤临床诊疗病患100例为研究对象,均已由膝关节镜检确诊,均实施CT诊断(对照组)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组),遂对组间诊断检出率进行比对。结果:经比对,观察组检出率同关节镜镜检概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率较关节镜检出率显著要低,同时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受损患者临床诊疗期间,采取MRI诊断相较于CT诊断应用效果更为良好,检出率更高,可有效利用形态变化、信号强弱对受损程度进行判定,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影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及鉴别效果。方法:我院于2020年3月~2022年11月时间段选择3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参与,均在我院接受完整的实验室检查、病毒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和脑脊液分析,有明确的综合诊断结果,将其视为此次研究金标准。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开展研究,比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CT与磁共振成像影像检出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磁共振成像检出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CT,漏诊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小儿病毒更具优势,能够精准筛查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并且综合诊断效能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在胃癌患者影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研究,时间(2023.2~2024.2),研究对象人数:88例,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个小组,GC患者为观察组(n=40),胃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并得出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出现位置,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贲门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窦发病率高于对照组,胃底、胃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多层螺旋CT诊断GC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90%;磁共振成像诊断GC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92.5%。结论:在胃癌患者影像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而且GC高发于胃窦。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易损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接受CCTA检查的93例CAD患者资料,共95个非钙化斑块,其中包括43个易损斑块,52个稳定斑块。以8∶2的比例随机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n=76)及测试集(n=19)。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系数法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回归选择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同时,根据临床资料建立临床模型。结合临床因素和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最终筛选出13个具有非零系数的最优特征。结合Radscore和临床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