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老年人心原性猝死发病急,死亡率高,在院前急救中已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在“120”院前急救中对猝死患者进行统计,其中1/3为原性猝死。所以掌握和观察其发病特点,对预防和减少猝死的发生及争取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心原性猝死 探讨 预防
  • 简介:临床上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最常见,其中以冠心病占首位,脂肪引起猝死,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年尸检中诊断的5例报告如下,并讨论其造成猝死的病理学基础。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生前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困难,均为呼吸急促,突然心悸口唇紫绀、抽搐、猝死

  • 标签: 临床诊断 脂肪浸润 脂肪心 猝死 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在法医尸检中曾遇到5例猝死,经全面尸体解剖检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死因均为脂肪、心力衰竭,现就其脂肪心死因的确定、脂肪的成因和机制及外力损伤与死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1案例资料案例1:1995年9月23日下午13时许,龙口市城关镇某村村民陈某(男,68岁)因琐事与人打斗中突然倒地死亡.尸检:身长173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双

  • 标签: 脂肪心猝死 法医 尸体检验 死因鉴定
  • 简介:山莨菪碱在非原性肺水肿中消除或减轻肺内水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空气栓塞诱发急性肺损伤和肺水肿来观察山莨菪碱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1],并用山莨菪碱和有效氧疗则肺水肿显著减轻

  • 标签: 中的应用 原性肺水肿 山莨菪碱心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脑卒中和颅脑损伤患者脑源性心脏损害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脑综合征致猝死患者的急诊室抢救资料。结果12例患者全部出现心电图异常,肌钙蛋白(CTN)不同程度地升高,在急诊抢救中发生室颤而猝死,积极复苏后全部抢救成功。结论脑综合征心脏症状常不典型,在处理原发病同时,应尽早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常规检查心电图、血清心肌酶,防止室颤,心源性猝死

  • 标签: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心肌酶 心源性猝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因检测是继细胞学检测、酶学检测、免疫学检测之后第四代实验室生物学检测技术。与前三代实验室检测技术不同,基因检测可以在疾病的临床症状未发生之前进行早期诊断,为临床疾病尤其是致死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是未来基因治疗的前提。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和遗传性心肌病是青少年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主要病因,基因检测对心脏性猝死相关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医疗价值,但在临床中也需要注意基因检测的前提和条件。现对心脏性猝死相关疾病基因检测的应用及其与电学的联系做简要阐述。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 基因检测
  • 简介: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希望如何死去?问题似乎唐突,但生生死死乃人生必然,谁也逃脱不了最后的一劫。既然躲不开,不如直面冷峻的人生,试做个选择。

  • 标签: 猝死 自由选择 人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列线图形式构建新疆地区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295例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结果295例患者中,30 d死亡182例为死亡组,未发生死亡113例为生存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性别构成、年龄、ICU时间、收缩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碳酸氢根、碱剩余、乳酸、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呼吸衰竭、肝病、肾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乳酸和收缩压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0、1.10、1.30、1.29和1.04,95% CI 1.00~1.00、1.01~1.18、1.00~1.68、1.01~1.65和1.02~1.07,P<0.01或<0.05)。对多因素分析得到的独立影响因素再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选择建模变量,纳入列线图模型的变量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列线图模型在经过500次Bootstrap自抽样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805,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0.48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3.1%。结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为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原性休克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为促进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原性休克(AMICS)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救治成功率,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牵头制定了AMICS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该共识全面阐述了AMICS的定义、早期诊断、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评估、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机械循环支持、多脏器保护以及分期个体化治疗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国情需求,对当前AMICS临床存在争议的问题达成了共识。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列线图形式构建新疆地区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295例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结果295例患者中,30 d死亡182例为死亡组,未发生死亡113例为生存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性别构成、年龄、ICU时间、收缩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碳酸氢根、碱剩余、乳酸、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呼吸衰竭、肝病、肾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乳酸和收缩压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0、1.10、1.30、1.29和1.04,95% CI 1.00~1.00、1.01~1.18、1.00~1.68、1.01~1.65和1.02~1.07,P<0.01或<0.05)。对多因素分析得到的独立影响因素再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选择建模变量,纳入列线图模型的变量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列线图模型在经过500次Bootstrap自抽样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805,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0.48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3.1%。结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为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原性休克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回顾性研究
  • 简介:进入高温天气后,中暑是常见的事,尤其是年老体弱或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患的老人,若疏忽防范,中暑后救治不及时,则有发生猝死的危险。老年人由于各组织器官的老化退化,生理功能下降,致使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御能力均差,如本身再患有心脑血管病,一旦发生中暑,就会危及生命。

  • 标签: 猝死 心脑血管病 适应能力 高温天气 组织器官 生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原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住院的AMI合并C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28 d的全因死亡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8例AMI合并CS患者,28d时共有128例患者死亡,短期全因死亡率为64.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体质量更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更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更低,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比例更高,合并高血压病、二尖瓣返流、消化道出血及昏迷的比例更高,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动脉血酸碱度(pH)及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更低,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钠水平、血钾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D-二聚体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降低[比值比(OR)0.914, 95%可信区间(CI)0.849~0.984, P=0.017)、动脉血pH降低(OR 0.021, 95%CI 0.01~0.614, P=0.025)及血肌酐升高(OR 1.016, 95%CI 1.006~1.025, P=0.002)是AMI合并CS患者发病28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合并CS患者全因死亡率较高,入院时收缩压、动脉血pH及血肌酐是其发病28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原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 预后 预测因素
  • 简介:屈原之死,历来颇有争议,但我认为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清高、自信、偏执是屈原性格中的几个关键词,它们在屈原身上的表现,往往前面还要再加上一个词--过于.

  • 标签: 屈原之死 性格发展 关键词 争议 偏执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