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冯学勤博士以及浙江财经大学许宏香博士合作研究的成果——《心性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关系研究》,是以中文出版的第一本研究中国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历史连续性的专著。通过对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朱光潜等中国现代美学家的考察,梳理他们各自的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学术关联性,在知识谱系上再建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历史连续性。

  • 标签: 中国现代美学 心性之学 儒家 历史连续性 评介 学术文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性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论上,《性自命出》持当时流行的自然人性论。人性的本然材质在与外物的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的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的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的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的感染、谚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的君子人格。

  • 标签: 《性自命出》 心志 乐教
  • 简介:生命智慧始于入的心性。它希冀通过汲取各方面智慧来净化人的心性,使人的心牲达致一种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心性能够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最终促使新的文明诞生。当前,人的心性经过工业文明的侵染,已经被严重物化,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心性”,这种心性距离心性本初的状态越来越远。在这种心性的引导下,整个世界物欲横流,尔虞我诈,整个生命变得不平衡、不和谐和缺少爱。这种异化心性,已经迫不及待地需要得到净化。生命智慧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变化人的心性,使人的心性达致一种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心性能够促使旧的工业文明消亡,使新的平衡和谐充满爱的生命文明新生。

  • 标签: 工业文明 新生 性转变 生产方式 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
  • 简介:一个女人要走过多少的路,才会真正成熟?她需要多少的历练,才可以称得上沧海桑田愈久弥香?外表的成熟是否就说明内心的成熟?这两者之间真的不能划等号。

  • 标签: 素黑 多丽丝 安妮宝贝 莱辛 胡因梦 夜空下
  • 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的“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必要的。“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的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的。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的“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的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性恶论 荀子 精神文明 人性论基础 孔孟学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程维南昌人,现为江西省作协副主席、南昌文人书画院院长。出版有长篇小说《戈乱》、诗集《他风景》、散文集《水墨青云谱》等作品。获第八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华好图书奖、滕王阁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天问诗歌奖等。

  • 标签: 趣味 中国 心性 江南 长篇小说 文学奖
  • 简介: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许多疾病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心源性猝死(心性猝死)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本文概述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触发因素、预测和预防等问题。1流行病学1.1发病率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百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0%,50万例死于冠心病,其中约40万例为心性猝死。我国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0~96/10万,死亡0~43/10万,北方高于南方。美国在过去数十年中,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而我国近年来却一直在上升,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2发病年龄与性别心血管死亡者中多数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性,且中年女性亦以冠心病为主要死因。

  • 标签: 心性猝死 流行病学 发病时间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庄子心性论孕育于社会动荡和礼崩乐坏之中,与“道”相联系,建立在庄子自然哲学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宇宙自然的高度来审视人生命的本质,着眼点在于个体的人,重点探究人的精神领域。在心性修养层面上,庄子向往精神自由和本性宁静,并期望在“悟道”的过程中以“心斋”“坐忘”“齐物”之法以获得生命本真的存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庄子的心性思想对当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庄子 时代价值
  • 简介:<正>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后世的影响远不及朱熹,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朱熹对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等人多有微词,唯独对张栻多有称道祆湓凇洞鹗又亍分腥衔?张栻“见处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张栻与朱熹的交往比较密切,张

  • 标签: 朱熹思想 修养方法 吕祖谦 陆九渊 心统性情 湖湘学派
  • 简介: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著有《太古集》。明清以后出现的华山派视他为祖师。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范圆曦、王志谨等。其中王志谨承郝太古而开创盘山派。他的思想主要见之于《盘山语录》(1)。他的第一代传人是姬为真。姬为真的著作是《云山集》。

  • 标签: 盘山派 心性哲学 道教 人心 本心 伦理学
  • 简介: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其主流是心性清净说

  • 标签: 如来藏 《大正藏》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 简介:<正>《孔子研究》编辑部提出在学术界开展“心性之学”的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的。这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现实意义。要正确开展“心性之学”的讨论与研究,首先就必须重新认识与评价“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多年的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心性之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心性之学”的深入研究,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 标签: 心性之学 学术界 太极 圣人 宇宙 重新认识
  • 简介:腰围和臀围的比值,当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的时候,可以被判断为"向心性肥胖"。减少刺激物的摄入这里所说的刺激物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大家普遍认识的,咖啡、绿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压力大使激素分泌异常,而长期喝咖啡、浓茶等人为地增加肾上腺激素,使人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有可能会导致激素调节失调,从而使脂肪的分布集中在腹部。

  • 标签: 腹型肥胖 向心性肥胖 激素调节 刺激物 激素水平 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