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生命智慧始于入的心性。它希冀通过汲取各方面智慧来净化人的心性,使人的心牲达致一种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心性能够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最终促使新的文明诞生。当前,人的心性经过工业文明的侵染,已经被严重物化,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心性”,这种心性距离心性本初的状态越来越远。在这种心性的引导下,整个世界物欲横流,尔虞我诈,整个生命变得不平衡、不和谐和缺少爱。这种异化心性,已经迫不及待地需要得到净化。生命智慧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变化人的心性,使人的心性达致一种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心性能够促使旧的工业文明消亡,使新的平衡和谐充满爱的生命文明新生。
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的“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必要的。“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的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的。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的“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的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简介: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许多疾病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心源性猝死(心性猝死)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本文概述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触发因素、预测和预防等问题。1流行病学1.1发病率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百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0%,50万例死于冠心病,其中约40万例为心性猝死。我国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0~96/10万,死亡0~43/10万,北方高于南方。美国在过去数十年中,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而我国近年来却一直在上升,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2发病年龄与性别心血管死亡者中多数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性,且中年女性亦以冠心病为主要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