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心率次数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患者心率次数<90次/min,B患者心率次数≥90次/min。选取其中180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心力衰竭组,选取6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A组、B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结果B组再住院70例,再住院率为70.0%;病死35例,病死率为35.0%;随访终点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65.23±6.21)mm。A组再住院45例,再住院率为45.0%;病死10例,病死率为10.0%;随访终点LVEDD为(61.56±6.88)mm。B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LVEDD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90.12±15.43)ms显著低于对照组(144.32±30.43)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每5分钟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为(114.32±28.43)ms,心力衰竭组SDANN为(73.23±17.21)m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邻RR间期相差>50ms/总心跳数×100%(PNN50)指标为(15.21±14.32)%显著高于心力衰竭组的(6.54±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預后效果与患者的心率大小成反比,即心率越快,心力衰竭预后效果差。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心功能与健康患者相比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护理方法,让心力衰竭的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以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心力衰竭病人的住院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10年1月1日—2010年11月30日我科收治的186例老年心肺疾患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心力衰竭发生的症状、体征、诱因、以及病情变化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结论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对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做好观察护理,能减轻或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肺疾病病人的住院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率振荡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CHF患者(CHF组)及8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测量心率振荡的两个参数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D),并对CHF组患者TO、TS与LVEF、LVEDD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CHF组TO、LVEDV较对照组高,TS、LVEF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HF组患者TO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V呈正相关(P<0.05),TS与LVEF呈正相关(P<0.05),与LVEDV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率振荡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度分层及病死率预测的一项临床新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 。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6 年 2月~ 2019 年 6月收治的 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心率次数分为 A组和 B组, 每组 100例。 A组患者心率次数 <90次 /min, B患者心率次数≥ 90次 /min。选取其中 180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心力衰竭组,选取 6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结果 B组再住院 70例, 再住院率为 70.0%;病死 35例, 病死率为 35.0%;随访终点左室舒张末径( LVEDD)为( 65.23±6.21) mm。 A组再住院 45例, 再住院率为 45.0%;病死 10例,病死率为 10.0%;随访终点 LVEDD为( 61.56±6.88) mm。 B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LVEDD均高于 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正常 RR间期标准差( SDNN)( 90.12±15.43) ms显著低于对照组( 144.32±30.43) 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每 5分钟 RR间期均值标准差( SDANN)为( 114.32±28.43) ms, 心力衰竭组 SDANN为( 73.23±17.21) ms,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相邻 RR 间期相差 >50 ms /总心跳数 ×100%( PNN50)指标为( 15.21±14.32) %显著高于心力衰竭组的( 6.54±4.2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心力衰竭預后效果与患者的心率大小成反比, 即心率越快,心力衰竭预后效果差。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心功能与健康患者相比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加快对人群新发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了2006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体检时完成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率数据完整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心律失常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以及有心衰病史者。根据静息心率将入选者进行五分位分组,即Q1、Q2、Q3、Q4、Q5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新发心衰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静息心率组人群发生新发心衰的风险。结果研究最终入选88 879人,年龄18~98(51.0±12.3)岁,其中男性68 411人,静息心率(74±10)次/min。静息心率40~66次/min的人群归入Q1组(n=18 168),静息心率67~70次/min的人群归入Q2组(n=18 970),静息心率71~74次/min的人群归入Q3组(n=13 583),静息心率75~80次/min的人群归入Q4组(n=22 739),静息心率>80次/min的人群归入Q5组(n=15 419)。5组人群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并且随着心率加快,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者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FBG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平均随访9.5年,Q1、Q2、Q3、Q4、Q5组人群新发心衰发病率分别为1.60%(290/18 168)、1.36%(258/18 970)、1.80%(245/13 583)、1.76%(400/22 739)、2.35%(362/15 4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年发病率依次为1.7/千人年、1.5/千人年、1.9/千人年、1.9/千人年、2.6/千人年。校正了主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3、Q4组、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分别为1.23(95%CI 1.03~1.48,P<0.05)、1.19(95%CI 1.01~1.41,P<0.05)、1.39(95%CI 1.18~1.65,P<0.01)。除外了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以及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后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为1.58(95%CI 1.02~2.45,P<0.05)。结论静息心率加快增加人群新发心衰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合并心率变异性(HRV)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访2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方法纵向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联合大学门诊部诊治的312例老年CHF患者(NYHA分级Ⅰ~Ⅲ级),在初次就诊时获得基线Holter记录,并计算了HRV的标准参数,包括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PNN50)、每5 min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NNI) 、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正常RR间期的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三角指数(TI),建立基线资料和随访2年资料的数据库。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54例)和对照组(258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HRV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312例CHF患者中,平均为(71.7±10.4)岁。与对照组比较,MACE组的年龄、吸烟、心房颤动、糖尿病、陈旧心肌梗死的比例显著增加,B型利钠肽水平增高,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均为P<0.05)。HRV参数中,MACE组的PNN50、SDNNI、SDNN、RMSSD和TI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老年(HR=1.724)、陈旧心肌梗死(HR=2.214)、心房颤动(HR=1.964)、B型利钠肽(HR=2.617)和TI(HR=1.826)是MACE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按照TI均值(21.82),将所有患者分为高HRV组(≤21.82,110例)和低HRV组(>21.82,202例)。结果显示,高HRV组的心力衰竭加重住院风险(HR=1.826,95%CI:1.290~2.617)和MACE风险(HR=1.583,95%CI:1.212~1.964)均显著高于低HRV组。结论合并HRV的老年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加重住院风险和MACE风险显著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住院期间心率控制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1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对照组患者每2~4周调整1次心率调节药物剂量,对该组患者出院前心率无特殊要求;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在心衰症状改善、容量管理良好的前提下,及时调整上述心率调节药物剂量实现更为积极的心率控制,尽量使患者出院前心率<70次/min。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出院6个月内心衰再入院率和心血管病因死亡与心衰加重再入院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心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平均心率、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1.6±4.2)次/min比(78.0±7.1)次/min和(62.1±10.4)mmHg(1 mmHg=0.133 kPa)比(66.1±10.2)mmHg、(64.7±12.1)次/min比(71.8±11.2)次/min、(62.8±11.2)mmHg比(68.6±10.2)mmHg(P<0.01或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前NT-proBNP低于对照组,(1 706±1 408)ng/L比(2 806±3 812)ng/L(P<0.05)。试验组6个月前后的LVEF变化量、LVESD变化量和LVEDD变化量(ΔLVEDD)的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试验组患者6个月内心衰加重再入院率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3%(16例)比36.0%(27例)、25.3%(19例)比44.0%(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5、5.77,均P<0.05);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4例)、6.7%(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结论老年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积极的心率控制使出院前心率<70次/min,患者出院前的NT-proBNP水平和6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同时心衰加重再入院率和心血管病因死亡与心衰加重再入院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降低,该策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患者短期预后有积极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运动前后心率变化与心力衰竭(HF)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方法根据ACC/AHA心衰分期标准,选择正常对照组70例、HF高危因素组70例、心功能代偿组70例、HF组32例。以6min步行作为运动负荷,记录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并测量步行距离。比较HF不同发展阶段受试者心率的变化及步行距离,分析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的关系。结果心功能代偿组及HF组静息心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HF高危因素组(P〈0.05)。运动后即刻心率4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幅度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6min步行距离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静息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311,P〈0.01),心率变化幅度与6min步行距离呈正相关(r=0.386,P〈0.01)。结论静息心率的增快、运动后心率变化幅度的降低及6min步行距离的缩短既可作为判断心功能进入代偿期的评估指标,也可作为HF进展的评估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心率衰竭实施多巴胺联合硝普钠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6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心率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支持性治疗,参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巴胺药物,而实验组患者采用多巴胺联合硝普钠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55%,参照组总有效率为58.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心率衰竭采用多巴胺联合硝普钠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在临床上是首选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和常规方法在ICU重症心率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ICU重症心率衰竭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治疗后HR指标为(86±7.6)次/min、R指标(20±5.6)次/min,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PO2指标为(94±5.4)%,高于对照组(89±5.2)%(P<0.05)。结论ICU重症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后对其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30例小儿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护理方式的研究;对照组(15例)选择普通方式进行合并症护理;观察组(15例)选择普通方式+个性化护理干预方式进行合并症护理;最终就两组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的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水平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呼吸频率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心率水平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护理人员选择个性化护理方式对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进行干预,对于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水平的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肺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的病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