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酒依赖患者的影响,分析酒依赖形成所具有的社会心理特征。方法对住院的150例酒依赖患者做回顾性总结,并对照150例健康及条件相似的人群,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进行评定分析。结果酒依赖患者EPQ,E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N量表分明显高与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的总分值低于对照组。HRSD量表分析,酒依赖患者分值均>10,其中33%的患者分值>20。分析酒依赖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值明显高与对照组。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对酒依赖患者心理社会问题进行有效干预,是治疗酒依赖症的根本所在。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妇心理社会因素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待产的产妇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采用的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心理社会方面等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有14例选择剖宫产,29例自然分娩。对照组产妇有22例选择剖宫产,21例选择自然分娩。两组产妇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的心理社会因素对分娩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会导致剖宫产发生率的增加,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减轻产妇焦虑、不自信、恐惧的心理,可以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的自信,提高自然分娩率,有利于产妇的恢复,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病程和发病部位不同的慢性湿疹患者采取应对方式的差异以及应对方式与患者情绪障碍、躯体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5例慢性湿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AreaSeverityIndex,EASI)”对患者瘙痒和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病部位累及会阴部或乳房的患者MCMQ-面对、MCMQ-屈服评分均高于其他患者(P〈0.05,P〈0.01);病程越长的患者MCMQ-屈服评分越高;MCMQ-屈服评分与SAS、S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477、0.513,P均〈O.01);MCMQ一屈服评分与瘙痒SAS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384、0.282,P均〈0.01)。结论病程和发病部位不同的慢性湿疹患者采取的应对方式有所差异;“屈服”应对方式不论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躯体症状均产生负面影响。
简介:目的FHA即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闭经,其发病率约占继发性闭经的55%。本病多发于年轻妇女,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引起FHA的原因较复杂,大致有紧张应激、体重下降和营养缺乏、运动过度、药物等,其中以紧张应激导致的闭经最常见。关于FHA的发病机理,假说颇多,但确切的机制不明,诊断仍需依靠排除法,治疗上则多采用药物疗法,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心理负荷和心理压力日益增多,因而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FHA发病呈上升趋势。而临床对FHA的认识大多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尚未对其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学者在心理社会因素对FHA机制影响的现状分析为下一步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做准备。
简介:为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重性抑郁障碍中的作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和社会支持问卷(sss)对114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97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①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组的EPQ-精神质(P),神经质(N)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内外向(E)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患者组消极应对分高于健康对照组,积极应对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组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利用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15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女性150例为对照组。调查比较两组心理社会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对策。结果研究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其均分[(174.41±38.32)分、(38.94±18.21)分、(3.22±0.4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5.09±48.50)分、(30.08±20.20)分、(2.92±0.56)分],研究组患者9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1、2.212、2.290、2.133、2.112、1.970、3.602、3.425、2.104、1.951、2.093、2.146,P=0.038、0.030、0.022、0.017、0.017、0.018、0.006、0.004、0.015、0.015、0.013、0.012);研究组患者神经质、内外向维度得分[(6.83±2.36)分、(9.53±5.6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78±3.27)分、(14.21±5.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3、4.313,P=0.021、0.002);研究组患者情绪稳定性、掩饰性维度得分[(13.39±6.01)分、(10.80±4.3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2.11)分、(6.39±2.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96、6.210;P=0.007、0.004);研究组患者所获社会支持总分(31.66±4.6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6.75±4.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03);研究组患者总生活事件及负性生活事件得分[(60.61±14.68)分、(39.02±15.2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09±9.20)分、(9.21±4.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96、12.510,P=0.006、0.008)。结论女性患者更年期抑郁症与其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心理状况较差,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更年期女性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其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更年期女性生活质量及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斑秃患者负性情绪,对最终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分析回顾本院门诊在2020年7月至2020年9月接治的斑秃患者临床信息,在获得家属同意后将其中50例纳入研究作为实验对象。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进入门诊后由医务人员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状况进行评估,按要求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患者存在明显负性情绪,实验组内患者的个体状况良好,情绪状况良好。对比两组治疗效果、SF-36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在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实验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斑秃患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负性情绪时,医务人员需要予以重视并开展有效的综合性管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情绪管理能够使治疗工作更为顺利的进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MD发生的因素以及心理治疗作用。方法结合临床工作,对148例患者进行抑郁、焦虑因素量表调查,并采取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查阅近几年国内外对TMD研究的情况,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TMD的疼痛症状及疾病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相互影响机制具有不可忽略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药物疗效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剖析。方法:以我院 2019年 8月至 2020年 2月间所收治的住院、门诊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初步筛选,选定共 200位高血压患者为研究样本。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日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心理社会因素的干预性治疗。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理社会干预治疗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相较于患者在治疗之前的状况、空白对照组而言,都具有更好的效果。( P<0.05)。结论:实验结果证明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下加以心理社会因素的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优化作用,能够提升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