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克次体感染(羌虫病)患者的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半年来收治的36例立克次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心电图、胸部X片检查结果及有心脏损害患者的转归情况。结果36例羌虫病患者中,28例(77.8%)有心脏不适表现,12例(33.3%)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升高,16例(44.4%)乳酸脱氢酶升高。31例(86.1%)出现心电图异常,5例(13.8%)X胸片检查示心脏扩大。立克次体感染致心脏损害大多恢复良好,仅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立克次体感染患者的心脏损害常见,且心电图异常较心肌酶升高多见,大多损害较轻,预后良好。
简介:目的研究氢氟酸烧伤对心肌的影响,提高对氢氟酸导致氟中毒的认识。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2%TBSAⅢ度氢氟酸烧伤模型,观察各时相点心肌和相关酶谱指标的改变,以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伤后心肌各项酶含量较伤前明显增高(P<0.01)。(2)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峰值均在48h以内出现。各时相点心肌酶谱含量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血清心肌酶含量以CPK增幅最大,增加了97.5%。而LDH、AST、CK—MB分别增加了81.9%、76,1%和60.3%。(4)病理形态学检查发现,光镜下见心肌纤维颗粒变性、灶性坏死,心肌间质出血,并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电镜观察心肌细胞内肌原纤维减少或消失,细胞水肿严重,线粒体肿胀、嵴消失,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电子密度极低,呈大泡状,肌细胞核变形。结论氢氟酸烧伤后对心肌有一定程度损害,心肌和心肌相关酶谱含量的改变,反映了氢氟酸致伤后的心肌损伤程度,在抢救氢氟酸烧伤、氟中毒时应监测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等指标,注意保护心脏的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轮状病毒性腹泻合并心肌损害对患儿体内的心肌酶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期间于我院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以及于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共80例,分为两组,即实验A组和实验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心肌酶检测异常情况,计算出异常情况率。比较两组患儿心电图检测出现的异常情况,其中心电图的异常情况判断选项有心跳过速,心跳过缓,早搏,电轴改变,ST-T段改变,心肌缺血等。结果:实验A组患儿有3例心肌酶检测出现异常,所占比例为7.5%;实验B组患儿有32例心肌酶检测出现异常,所占比例为80%,则实验A组患儿的心肌酶检测异常情况低于实验B组患儿的心肌酶检测异常情况。实验A组患儿有1例心跳过速,1例心跳过缓,其异常率为5%;实验B组患儿有5例心跳过速,6例心跳过缓,2例早搏,4例电轴改变,3例ST-T段改变,6例心肌缺血,其异常率为65%,则实验A组患儿的心电图检测出现的异常情况低于实验B组患儿的心电图检测出现的异常情况。结论:轮状病毒性腹泻合并心肌损害可对患儿体内的心肌酶指标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可作为检测心肌损害的有效判断标准,值得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查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43例窒息新生儿分为重度窒息组17例,轻度窒息组26例,选择同期出生在本院产科无窒息正常足月新生儿38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儿的心肌酶谱。结果经过测定,窒息患儿的心肌酶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重度窒息组患儿的心肌酶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明显改变,且与窒息程度相关,心肌酶谱测定能够反映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程度,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重要诊断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NT—proBNP对脓毒症心肌损害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年 9月至 2019年 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 EICU住院的脓毒症患者 83例,根据出现心肌损害将其分为脓毒症心肌损害组和脓毒症非心肌损害组,心肌损害定义为采用 PATHFAS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的血清肌钙蛋白 I高于正常值 (cTnI≥0.04ng/ml)。根据 28 天内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 NT—proBNP及各指标对脓毒症心肌损害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 N端 B型利钠肽原 (NT—proBNP)、死亡率均更高。 ROC曲线分析示 NT-proBN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10。结论:脓毒症容易并发心肌损害,增加死亡率, NT-proBNP能够更好地评估脓毒症心肌损害患者的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HIE(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特征(心肌酶谱变化),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心肌酶学测定及心电图检查,观察LDH(乳酸脱氢酶)、AS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CK(肌酸激酶)、—HBDH(—羟丁酸脱氢酶)等指标。结果患者缺氧缺血性脑病越严重,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肌酸激酶、—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酶谱指标越高,且中度及重度HIE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其正常值范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志,早期进行心肌酶谱等生化检测,及时发现心肌损害,便于早日治疗,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 大黄对敌敌畏中毒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 。 方法 : 选择 2016 年 6 月 -2017 年 6 月 在我院接受 治疗 的 敌敌畏中毒致心肌损害患者 60 例,所有患者采取大黄液进行治疗,观察 60 例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包括肌酸激酶( CK )、乳酸脱氢酶( LDH )、 α- 羟丁酸脱氢酶( HBDH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进行心电图监测。 结果: 在本研究中,治疗后 60 例患者各项指标参数明显优于治疗前( P < 0.05 )。在治疗期间, 3 例患者经救治无效死亡,死亡率为 5% 。 结论: 对敌敌畏中毒导致心肌损害的患者, 在各项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 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简介:摘要目的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炎损害为例,探究分析临床上小儿感染性疾病伴心肌损害特点。方法对2012年03月至2015年03月我院收治1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其中合并心肌损害63例,未出现心肌损害患儿8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发热程度、MP抗体滴度、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位置以及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等。结果患儿的MP感染心肌损害与其发热程度、MP抗体滴度有关,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位置无关也与中心粒细胞的百分比无关。结论小儿在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如同时伴有持续的发热或者MP抗体滴度升高,则可能会导致心肌损害,需要及时给予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