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insthrombosis,MVT)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6例。其中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经肝途径在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例。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肠系膜静脉内血流通畅,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无坏死型急性MVT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15例A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84h。手术前诊断6例,9例根据手术所见作出诊断。2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300cm,4例行局部溶栓治疗。住院死亡4例,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是改善AMVT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和与体征不符的腹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彩色多普勒、CT是敏感的检查方法。局部溶栓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计划的再剖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生机肠管的必要步骤。电视腹腔镜技术在AMVT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3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128 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40例,年龄(41.78±14.2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46例)和保守治疗组(82组)。对SMVT患者的病例特点、症状体征、住院诊治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28例SMVT患者中,急性发病者(发病<14 d)98例,急性患者中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6 比 59/82,χ2=1.734,P=0.100)。有症状患者125例;其中手术治疗组中恶心(54.35% 比 29.27%,χ2=7.845,P=0.005)、呕吐(52.17% 比 28.05%,χ2=7.381,P=0.007)、腹胀(54.35% 比 32.93%,χ2=5.606,P=0.018)、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9.13% 比 17.07%,χ2=7.647,P=0.006)、反跳痛(78.26% 比 35.37%,χ2=21.690,P<0.001)、腹肌紧张(67.39% 比 21.95%,χ2=25.750,P<0.001)、移动性浊音(32.61% 比 9.76%,χ2=10.440,P=0.001)以及呼吸急促(13.04% 比 2.44%,P=0.017)、心率增快(45.65% 比 12.20%,χ2=17.970,P<0.001)、血压降低(18.70% 比 1.22%,P=0.036)比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手术治疗组中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比例较高(15 比 0,P<0.05)。118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组全部接受抗凝治疗。43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46例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急诊手术占91.30%(42/46),手术方式主要为剖腹探查及坏死肠段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腹腔感染(6.52%,3/46)、切口感染(6.52%,3/46)。7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6±27.91)个月。随访期内肠梗阻10例,肠缺血5例,消化道出血4例及短肠综合征6例。非SMVT相关死亡5例,均为保守治疗患者。结论SMVT如出现高度怀疑肠坏死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或行腹腔穿刺术抽出不凝血性液体,应及时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或挽救缺血肠道。早期抗凝治疗对于缓解病情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技术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小型猪9头,选用1头行预实验,8头用于正式实验。全麻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用球囊导管阻塞门静脉主干并注入凝血酶或自体血栓,30min后行门静脉造影证实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并比较血栓形成前后影像学变化。对术中死亡动物进行解剖,分析死亡原因,必要时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9头猪均成功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模型。第1头预实验猪模型建立后10min死亡,病理证实死亡原因为DIC。正式实验8头猪,6头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后饲养14d,其余2头术后3h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肝破裂和麻醉药物过量。结论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可以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为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