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中暑患者的救治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的50例急诊科中暑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救治组给予传统救治,综合救治组开展综合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内环境恢复稳定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生命体征稳定的时间;救治前后体温;肾损害、脑休克发生率。结果综合救治组救治成功率、体温、内环境恢复稳定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生命体征稳定的时间对比常规救治组有优势,P<0.05。综合救治组肾损害、脑休克发生率更少,P<0.05。综合救治组肾损害1例、脑休克有0例,而常规救治组肾损害5例、脑休克有2例。结论急诊科中暑患者实施综合救治效果确切,可缩短内环境恢复稳定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生命体征稳定的时间,并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肾损害、脑休克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科对中暑患者实施综合救治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50例急诊科中暑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中观察组接受超声,下腔静脉的直径和变异度,联合肺部B线评分来指导初始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心电监护仪联合血气分析指标监测。比较两组在救治成功率、内环境恢复稳定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生命体征稳定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比较了救治前后患者的体温以及肾损害和脑休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救治成功率、内环境恢复稳定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肾损害和脑休克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具体来说,观察组中仅有1例肾损害发生,且无脑休克病例,而对照组中分别有5例肾损害和2例脑休克病例。结论:急诊科中暑患者实施综合救治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内环境恢复稳定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肾损害和脑休克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体会及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1月90例急诊科心肺复苏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传统复苏组根据传统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新型复苏组则根据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平均除颤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平均收缩压;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新型复苏组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传统复苏组;新型复苏组平均除颤时间短于传统复苏组;干预前两组平均收缩压相近;干预后新型复苏组平均收缩压优于传统复苏组,P<0.05。新型复苏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复苏组。结论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中根据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临床效果确切,优于传统心肺复苏,可更快除颤和升高收缩压,减少并发症,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基于当前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的分析,本研究旨在优化救治流程,以提升救治效率与患者预后。研究首先深入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优化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接着,我们详述了当前急诊科在处理此类患者时所面临的流程问题,包括延误诊断、救治步骤混乱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套以早期识别、快速转运、即时介入为核心的优化流程。资料与方法部分,我们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优化流程实施前后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救治流程显著缩短了患者从到达急诊科至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to-B),降低了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水平,提高了患者院内生存率。讨论环节,我们对优化流程的成效进行了深入讨论,强调了早期预警系统、多学科协同以及标准化操作流程在缩短救治时间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优化流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资源分配的平衡、医护人员培训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优化的有效性,为提升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水平提供了新的实践策略。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优化流程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相结合,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并持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