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问卷和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DI-1),在临床实习护士实习5—6个月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体质量的临床实习护士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体质量和正常体质量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实习护士的不良饮食行为调查显示,24小时或更长时间禁食和呕吐或服用缓泻剂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减少进食量避免体重增加与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实习护士进食障碍调查结果显示,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追求瘦、暴饮暴食等其他6个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倾向较高,自尊水平低、睡眠质量差的护士是情绪性进食发生的高危人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情绪性进食高危人群的筛查,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情绪性进食倾向,从而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简介:注意选择机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多个具有不同选择标准和功能的复合系统.情绪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这两种注意选择过程是否可以同时作用,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干扰,抑或某一种注意过程是否占优势?本研究以3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的变式,对50ms和500ms两种SOA条件下,以愉快面孔和恐惧面孔作为情绪性注意的提示线索,对情绪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种注意是相互竞争的,都对注意产生效应.在短SOA条件下,恐惧面孔作为情绪性提示的线索时,情绪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会发生相互作用.而愉快面孔作为情绪性提示线索时,外源性注意更占主导作用.说明恐惧面孔比愉快面孔更能引发情绪性注意;在SOA为500ms时,情绪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均不再产生效应.再次说明,这两种注意是反射性、迅速的、自下而上的.
简介:研究采用自传体访谈技术,首次考察了老年人在对情绪性事件进行回忆和想象中生成的内部细节和外部细节数量,及其对回忆和想象内容的主观评估。结果发现:(1)无论是回忆还是想象任务,老年人都比年轻人提供了更少的内部细节和略多的外部细节;(2)与年轻人相似,老年人在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时产生了更多的内部细节,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加工偏好;(3)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认为想象的事件与过去发生的事件相似度高,表明该群体在想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了过去的记忆。该结果揭示了老年人对情绪性事件的回忆和想象特点,说明在回忆和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与年龄有关的缺陷同样会体现在情绪性事件中,这很好地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
简介:对1708名八年级青少年(平均年龄14.30±0.48岁,男生852名)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9.17±2.47岁)的抑郁症状、母子关系和青少年消极情绪性进行测量,考察了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母子关系在母亲抑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既能增加母子冲突的强度,也能降低母子亲合水平,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3)青少年消极情绪性在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仅在高消极情绪性的青少年中,母子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但消极情绪性不能调节母子亲合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4)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简介: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食速度与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杭州市采荷街道40~65岁居民644名,收集人口学资料,完成居民健康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进食速度将研究对象分为非快速进食组和快速进食组。比较2组间肥胖相关指标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食速度与肥胖的关系。结果快速进食组的体重指数、腰围、内脏脂肪面积均大于非快速进食组(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及主食摄入量之后,与非快速进食比较,快速进食与腹型肥胖(OR=1.66,95%CI 1.11~2.48, P=0.014)、内脏型肥胖(OR=1.65,95%CI 1.14~2.39, P=0.007)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按照性别分层后,男性研究对象中,快速进食与腹型肥胖(OR=2.04,95%CI 1.07~4.04, P=0.032)、内脏型肥胖(OR=1.85,95%CI 1.04~3.31, P=0.037)有显著相关性;女性研究对象中,快速进食与超重及肥胖(OR=1.59,95%CI 1.04~2.42, P=0.03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进食速度过快与肥胖症患病风险升高存在相关性。对进食速度进行干预,或许有利于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