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唤起民群为目的,形成了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日救国话语、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想话语、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党的建设话语等在内的一套话语体系,而贯穿这一话语体系始终的是矛盾分析法的辩证思维。这一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带有朴素的阶级情,实现了话语立场的根本变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以面向实践为价值旨归;呈现磅礴的大气势,展现出一代伟人的风采。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启示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灵活运用;又要凸显民族特色,实现古为今用;还应与西方优秀文化交流互鏊,实现洋为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比赛?意识,还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
简介:"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简介:政治话语体系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语言表征,包含了语言、思维、情感、道德和符号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是政党维系内部团结、凝聚共识的重要工具。苏联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体系突出地表现为"胜利式话语",其强烈的社会鼓动性、情绪的群体渲染性和发展的肯定式判断,为苏联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但在苏联社会内部矛盾不断累积的情况下,苏共意识形态面临三个"难以应对"的发展困境:意识形态发展的不断僵化难以应对开放社会多元意见的挑战;意识形态发展的不断虚夸难以应对苏联社会心理挫折的挑战;意识形态"犬儒化"发展难以应对从革命到治理转型的挑战。在戈尔巴乔夫启动改革使苏联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转型时期,"胜利式话语"反而为苏共消亡、苏联解体准备了社会思想土壤。
简介: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加速碰撞,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直接体现为话语之间的冲突,一些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严重阻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在这个你来我往的话语交锋过程中,富有内涵的话语内容有利于占领优势的话语地位。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构建路径,有利于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网络舆论的控制权,进而把握网络信息的主导权和文化信息话语权,最终提升中国国际话语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民幸福感。
简介:主体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是社会最重要的整合手段,是政治(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它对社会活动的价值导向、社会心理的升华、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此,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一是加强意识形态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主体意识形态的内在化;二是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正确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三是主动参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提高与多元意识形态长期相处共存的能力;四是在国际交往中既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又要充分警惕西方的西化、分化;五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主动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六是发挥中国文化的辐射性功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简介:论文摘要: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情况复杂,我国政权安全面临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全党的战略任务。我院工作任务特殊,制定国家各类行业标准,对外交流频繁,面临挑战较多,加强我院意识形态体系建设,依据“党委是核心、宣传是喉舌、支部是堡垒、党员是主体”,做好“突出党委主抓、正职主责;努力建强喉舌,多维立体宣传;夯实支部基础,发挥堡垒作用;深化党员学习,筑牢思想防线”四个方面的工作。
简介: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应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流哭出发,认识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的文化特性、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国家利益、国家政权的重大影响。通过回归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厘清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视角着重分析高校场域及其权力关系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由于高校场域独有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资源,使得教师在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用知性认同取代了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师生之间关于“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由此形成的“话语真空”正逐步被学生中的话语强势群体及学生家长所占据。消除“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与运作,在超越知性认同的基础上,从学生内心深处引起价值共鸣,通过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话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