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日法律文化的交流有两个高峰,一是古代日本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一是晚清中国急速地输入近代日本的法律文化。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这种交流不仅深入历史还在影响未来。从双方的目标和效果来看,古代日本是相对成功的,著名的律令时代即由此而来;晚清模仿日本变法修律,对国家来说虽不可谓失败,但对清廷来说却是失败无疑的,其间的因素纷繁复杂。从时空、背景和人物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成败得失自有其因。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唐与清末中日法律文化的交流,以及更好地开展当下法律文化的移植均有启发意义。
简介:一砖瓦房的门口有一棵榕树,树的四周已被铺成水泥,在夕阳下闪着银灰色。九月底的阳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强烈,显得有些冰凉。地上的颜色也许正是天上阳光的颜色。一条石椅横在一边,底下叠砖块,是固定住了。正是这一块空地吸引了老郑。晚上收工时,他好把木板车放在这里用铁链跟树桩连起来锁住,轮胎扛到屋子里去。屋不大,二十平方,却足够他一个人居住了。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租住地。老郑之所以能够租下,多亏了一个人,洪老师,教美术的,就在对面的围墙里。这一条小道就是在学校的背后。洪老师跟这砖木房的房东是朋友。跟他之所以成为朋友,那是因为老郑买过他几张画。由此,结下了朋友二字。按理,废品收购的他是不入洪老师眼的,可就入了,多亏了他能收得了几张字或画,正对上洪老师的眼了。洪老师有一双能够像兔子一样发红的眼睛,他能对字或画说出许多内行话。而这些话,有时候老郑听得并不懂,就觉得是学问高深。手一松,嘴一张,有时候并不明白过来什么,只觉得洪老师和蔼可亲,声音很像自己远在天边的父亲,不由得点点头,挥挥手,抓过洪老师递过来的钱,数一数。反正,觉得很厚的一叠子,收购的字或画也不经常,但都能让他记起洪老师。所以,每次也最先一个打电话去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