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因素。方法:从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选择100名抗感染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观察组)和100名抗传染药物治疗后期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对照实验)进行分析,并对两组临床数据以及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结论:根据各种Logistic因素,医院门诊、联合用药、静脉注射、病程和用药时间属于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风险源(P

  • 标签: 普外科 抗感染药物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通过对某医院收治的多痊服用抗感染药物有临床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抗感染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即在临床运用抗感染期间,用药途径、用药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是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在用药期间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并对不良反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药品反应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此类患儿应先进行危险分层及耐药菌感染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尽快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续根据病原学结果及患儿治疗反应进行抗菌药物治疗调整。以期快速控制感染,降低重症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广泛存在,其治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疾病进程和预后。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合理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要全面考虑患者因素和药物因素,充分发挥医者的专业技能,努力提高病原检出率,使抗感染治疗精准、有效、低毒。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师的主要职责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深入至病房之中可发挥其专业优势,与此同时协助医生制定安全且有效的治疗计划。本文综述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的实践体会。

  • 标签: 临床药师 抗感染治疗 药学服务 实践体会
  • 简介:摘要呼吸系统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医生对病原谱和抗感染策略的掌握是诊治该类疾病的关键,难点在于经验性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及针对可能菌种选择有效药物。本文将结合儿童呼吸系统感染部位及其常见病原体,参考相关指南,对规范选用抗菌药物提出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以细菌、病毒和真菌为主,早期表现不典型,病情重、进展快,致残和病死率高,早期合理抗感染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儿童中枢感染抗感染治疗策略,以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行抗感染治疗对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我院急诊外科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创伤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n=39)进行常规处理,实验组(n=39)在参照组基础上行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较参照组更低,且切口愈合优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行抗感染治疗有助于预防切口感染发生,且可促进术后切口快速恢复,是具有推广借鉴价值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抗感染治疗 急诊外科 创伤手术 切口感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1例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中抗感染过程药学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1例胫骨及足部骨折于我院就诊的患者,通过临床手术治疗后发生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并制定治疗方案,给予药学监护服务。结果:临床药师的参与下,患者明确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并获得及时有效得治疗,且患者用药安全性得到了保障,避免了应用万古霉素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患者预后良好。结论: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过程中,可以关注患者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够保障患者合理、安全用药。

  • 标签: MRSA 临床药师 抗感染 万古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应用情况。方法:文章研究人员选取时间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共选取研究患者148人,患儿研究信息均源自儿科门诊病例系统,收集该年度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详细资料,分析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研究共有148例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处方,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共8中,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阿洛西林,占比37.16%,使用率最低的为青霉素,占比5.41%;研究中小儿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共6种,其中联合用药超三种以上的疾病种类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和肺炎。结论: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抗感染药物两联疗法较为多见,临床上普遍存在“经验用药”现象,病原菌培养没有完全普及,需要临床充分重视。

  • 标签: 小儿 呼吸道 感染性疾病 抗感染药物 应用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患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感染科使用抗感染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感染科输液患者的治疗过程纳入研究样本中,探究患者的用药类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4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情况为消化系统反应16例,呼吸系统反应5例,过敏反应10例,出现皮肤瘙痒的8例,出现皮疹的1例。使用头孢菌素类20例;使用大环内酯类9例;使用氟喹诺酮类6例;使用青霉素类5例,其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结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反应,因此,为了保证感染科患者能够顺利康复,在进行输液治疗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以及具体病情,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数。

  • 标签: 输液患者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患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感染科使用抗感染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感染科输液患者的治疗过程纳入研究样本中,探究患者的用药类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4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情况为消化系统反应16例,呼吸系统反应5例,过敏反应10例,出现皮肤瘙痒的8例,出现皮疹的1例。使用头孢菌素类20例;使用大环内酯类9例;使用氟喹诺酮类6例;使用青霉素类5例,其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结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反应,因此,为了保证感染科患者能够顺利康复,在进行输液治疗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以及具体病情,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数。

  • 标签: 输液患者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病原覆盖性和近5年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PICU 2017至2021年收治的25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一般情况、致病病原、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病原覆盖及近5年变化趋势。据初始抗感染病原覆盖性分为覆盖充分和不充分2组,据脓毒性休克发病时间分为社区获得性和院内获得性2组,据是否合并基础病分为有基础疾病、无基础疾病2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病原学、治疗及住院病死率差异。结果257例患儿中男162例、女95例,年龄36(12,117)月龄。病原阳性率64.6%(166/257),住院病死率27.6%(71/257)。共检出阳性病原样本208份,细菌最多(57.7%,120/208),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8%,67/120);病毒次之(26.0%,54/208)。99.2%(255/257)的患儿初始抗感染使用了抗菌药物,47.1%(121/257)使用了碳青霉烯+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合并基础疾病和院内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患儿3种及以上抗细菌药物联用比例分别高于无基础疾病和社区获得性休克组患儿[27.4%(49/179)比14.1%(11/78),29.4%(52/177)比10.0%(8/80),χ2=5.35、11.56,均P<0.05]。近5年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碳青霉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由52.5%(21/40)降至41.3%(19/46)、病原覆盖充分比例由40.0%(16/40)提高至58.7 %(27/46)。结论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初始抗感染抗细菌药物使用比例高,院内获得性和存在基础疾病患儿使用种类多。近年抗细菌药物联用有减少趋势,但病原覆盖充分性提高,选药更趋合理和精准。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抗感染药 微生物学 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抗感染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选取我院在近两年内的10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药物管理与头孢素类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出错情况、药物使用费用、使用不合理等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组的药物使用不合理,使用出错情况呈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药物使用费用中,对照组价格偏高,两组差异较大,P

  • 标签: 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 抗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以EICU重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抗感染治疗前后痰细菌培养结果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EICU收治的38例重症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并进行多次痰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分布特点。结果:患者入住EICU时痰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5.26%,治疗1周、2周、3周、4周时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3.68%、84.21%、94.74%、100.00%。组间比较,治疗2周、3周、4周时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入住EICU时(P<0.05)。从痰培养病菌分布情况上看,早期多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细胞等,后期主要为铜绿假单细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等。结论:EICU重症感染患者早期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偏低,随着病程延长其阳性率有明显升高,且病变早期及晚期的病菌分布有所差异,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 标签: 痰细菌培养 抗感染治疗 重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