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和自居易《新乐府》五十首的创作时间,学界流行的观点是认为大约作于元和四年(809),其根据是《白氏长庆集》中《新乐府》五十首总序后所署的“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诸字。然而验以元白文集中其他有关诗文,“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诸字颇多可疑之处。综合各种相关材料来看,这两组诗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是在元和七年(812)。白居易后来编文集时之所以要在《新乐府》诗序后署上“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诸字,则可能是为了洗刷元和十年江州之贬时政敌加于他的触犯名教的罪名。
简介:<正>光绪二十三年(1897),洋务运动早因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瓜分的危险迫在眉睫。当时的情势,诚如《国仇》篇所云:“波兰、印度皆前事,为奴为虏须臾至。”(《闽中新乐府》)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最紧迫的要求。因此国人纷纷言变法、言救国。林纾虽以“嗟夫!畏庐子二十六年村学究耳”自嘲,但在日益高涨的维新思潮的推动下,也重视时务经济之学。他不但与师友以词章古学相切砺,而且“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邱炜萱《挥麈拾遗》)。同时还常到马江船政局与友人谈时事。其《闽中新乐府》正是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就平日读书、议论所得发为歌诗,以表示自己见解的新诗集。这部诗集不乏血泪篇章,最能代表林纾前期的进步思想;亦可窥见其前后期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在《闽中新乐府》中,林纾“奋念国仇,忧闵败俗”(朱羲胃《贞文先生年谱》),具有深刻的政治批评和社会批评,贯穿着改革变通、移风易俗的思想线索,表现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新意向。集中诗篇大致可分时政及风俗两大类。前一类纠弹时政,如《国仇》、《渴睡汉》、《哀长官》、《郭老兵》、《獭驱鱼》、《五石弓》、《关上虎》、《番客来》、《灯草翁》、《谋生难》、《破蓝衫》、《村先生》、《知名士》等,锋芒所?
简介: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此名称在两汉初年出现,是当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在秦和汉初,就有了乐府,但当时规模不大,多只管祭祀、朝会的乐章,还未与民间歌辞发生关系。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扩大了乐府。这时主要为了一些文人创作制谱配乐,进行演奏,同时兼采各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简介:曹勋是宋代“补乐府”创作观念的重要实践者。乐府文学发展至宋代,很多旧题乐府的题材内容已经在历代传写中大致定型,创作方面继续发挥的余地不大。因此“补乐府”便代表了宋代文人乐府诗创作的一种开拓性尝试,他们不再一味沿袭旧作题材,也不依据兴之所至而随意命笔,而是注重考证、学养、思致等方面,在纵览前代乐府源流的基础上,秉持儒学传统,关注社会现实,深追古意,力求新变。观诸曹勋在“补乐府”观念下进行的乐府诗创作,旧题乐府方面重视其题目本意和文本传承,兼及道德内蕴发原;在另立新题方面则注重歌辞性诗题的选择,并在题材选择中突出其强烈的民生关怀和理想寄托,现实意义极强。这种创作观念具备相当的开拓性,对宋代乐府诗题材的拓展和思想内蕴的丰厚都有促成之功;而它不重视音乐源流而重视文本内涵的倾向,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宋代乐府诗进一步走向全面徒诗化的变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