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生物炭作为一种来源广,廉价的碳材料近年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炭用以去除抗生素和新烟碱两类难降解有机物的应用现状。首先生物炭的理化性质与原料,制备温度都密切相关。其次作为吸附剂,往往通过改性提升生物炭对两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其中磁性生物炭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这是因为磁性生物炭具有极高的吸附能力,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吸附过程:孔隙填充,静电作用,氢键。同时生物炭由于其独特的孔隙性质,光电性能往往可以被用作高级氧化工艺的催化剂,作为载体它可以有效的解决纳米金属的团聚问题,并且其自身兼具吸附能力可以实现协同去除的效果。可见生物炭可以作为去除抗生素和新烟碱潜在的环境功能性材料。
简介:在烟株生长早期鉴别转化株,需要对转化株的烟碱转化进行诱导以使转化性状充分表达,但同-基因型材料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经诱导产生的烟碱转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本试验旨在探讨转化株的烟碱基础含量对诱导后烟碱转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打顶和增施氮肥造成烟碱基础含量增高可显著降低诱导后的烟碱转化程度.在温室条件下,通过调节氮肥施用量获得具有不同烟碱含量的植株,以白肋烟TN90的高转化品系为材料的试验表明,当烟碱基础含量超过2.0%时,烟碱向降烟碱转化不完全,随着烟碱含量的增高,烟碱转化百分率几乎呈线形下降.采用由高转化系和非转化系杂交的F1植株为材料进行试验,发现烟碱转化百分率随烟碱含量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采用低转化株的自交分离后代进行试验,发现在低施氮水平下对转化株进行诱导和鉴别的有效性高于在高施氮条件下对转化株的诱导和鉴别.因此,使烟株维持较低的烟碱水平有利于转化株特别是低转化株的有效鉴别.
简介:采用烟碱转化早期诱导方法,对白肋烟达所26及其自交后代不同烟株的烟碱转化率进行了分析测定,以确定烟碱转化株鉴别标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烟碱转化率低于2.5%的烟株自交后代株系稳定,株间烟碱转化率变异小,且均低于2.5%,表明母代烟株为非转化株;烟碱转化率介于2.5%和3%的3个烟株自交后代均表现株间烟碱转化性状的分离,变异幅度分别为0.439%-10.331%、0.466%-21.834%和0.394%-3.757%,表明母代烟株为转化株。烟碱转化率大于3%的烟株自交后代烟碱转化率株间变异性大,烟碱转化性状分离严重;烟碱转化率大于50%的2个烟株自交后代烟碱转化率也都较高,是高转化株的表现。因此,烟碱转化率大于2.5%是确定转化株的可靠标准。
简介:为研究嫁接对烤烟烟碱和钾含量的影响,选用烟碱和钾积累效率不同的基因型烤烟进行嫁接,并对烤后烟叶的烟碱和钾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烤烟烟碱和钾积累效率差异显著;自身嫁接对烟碱和钾积累的影响不显著:采用烟碱和钾积累效率不同的基因型烤烟进行嫁接,以烟碱和钾积累效率高的基因型为砧木可以提高烟碱和钾积累效率低的接穗烟叶的烟碱和钾含量,使用烟碱和钾积累效率低的基因型为砧木可以降低烟碱和钾积累效率高的接穗烟叶的烟碱和钾含量;多数嫁接组合烤后烟叶的烟碱和钾含量处于砧木和接穗之间,呈现趋中性,部分嫁接组合表现出超亲性状。嫁接技术可以用于调节烤烟叶片中烟碱和钾的含量。
简介:以我国主产烟区的主栽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测定了3个等级(C3F、B2F和X2F)共计391份样品的烟碱含量和物理性状,分析了烟碱含量与物理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烟碱含量和物理性状在样品间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在一定范围内,烟碱含量与上部叶单叶重呈显著正相关,与上、下部叶长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与中、下部叶宽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与厚度和叶面密度均不相关;烟叶烟碱含量与上部叶单叶重的关系可用S形曲线^↑y=e^(1.484-2.041/x)来描述,与上、下部叶长的关系可分别用逆函数^↑y=8.225—265.570/x和^↑y=0.427+105.053/x来描述,与中、下部叶宽的关系可分别用二次函数^↑y=0.533+0.316x-0.010x^2和^↑y=-0.157+0.307x-0.009x^2来描述,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烟碱含量与其他物理性状的曲线回归不显著,表明曲线回归一般较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更有效。简单相关、曲线回归和次数分布3种方法结合可以较好地反映烟碱含量和物理性状的内在关系。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降低烤烟上部叶烟碱含量的生产技术措施。从大田农艺到烘烤调制,提出了一系列实用措施。主要从选择适宜品种、调控施肥与灌水、优化烘烤工艺等方向研究如何有效降低烤烟上部叶烟碱,以期改善上部叶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尽管实施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这些措施为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简介:采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以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SN)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测定桃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性变化的方法,并与浸叶法测得的抗性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利用区分剂量快速测定桃蚜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性水平的准确性。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分别为150.01、1170.81、54.19、951.34、245.98及133.60ng/cm2。在此区分剂量下,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桃蚜种群(ZM)的死亡率在82%~96%之间;河北省玉田地区甘蓝桃蚜种群(GL)的死亡率在35%~82%之间,桃树桃蚜种群(TS)死亡率在3%~30%之间。分析表明,在选定的区分剂量下,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与其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188~0.9999之间。同时,通过相关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江苏省南京地区桃蚜种群(NJ)对6种杀虫剂的理论抗性水平与实际检测所得抗性水平结果接近。因此,以玻璃管药膜法确定的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通过测定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可以快速表征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从而对其抗性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简介:为了探究口含烟烟碱(NIC)在人体胃部的吸收特性,配制了特定浓度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使其pH=2.0,并在该条件下配制不同浓度的烟碱溶液样品,随后用该样品作用于胃蛋白酶,利用多种光谱学方法(分子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对接技术观察添加不同浓度烟碱前后胃蛋白酶的光谱学变化,初步研究了NIC与胃蛋白酶(Pepsin)相互作用机理。光谱学与分子模拟对接结果表明:1)NIC与Pepsin之间为静态荧光猝灭机制;2)NIC与Pepsin之间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自发的发生相互作用;3)NIC与Pepsin之间存在着一个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4)NIC和Pepsin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使Pepsin中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增加,同时使得Pepsin多肽链的C=O、C-N和N-H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Pepsin的构象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同时NIC的加入对Pepsin活性呈明显的增强效应。以上研究结果对口含烟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