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在瑞素间歇期辅助鼻饲复元羹的疗效,为重症医学科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2月1日-2017年10月16日共50名符合本次科研要求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施治疗。结果通过APACHEⅡ评分、血浆白蛋白及体重指数的值,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论重症患者在瑞素间歇期辅助鼻饲复元羹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适合患者服用。但患者病情具有差异性,本次研究还具有一定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结果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为重症患者临床治疗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化疗间歇期延续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留置PICC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护理应用效果。结果50例在乳腺癌术后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接受延续护理的患者留置导管1周后有4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约占8.00%;发生穿刺点出血5例,约占10.00%;出现置管侧肢体肿胀6例,约占12.50%;发生穿刺部位感染6例,约占12.50%。经过加强延续护理力度,所有不良症状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在规定时间内全部顺利完成化疗,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100%。结论给予乳腺癌术后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的患者延续护理,对于有效降低患者在院外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顺利完成化疗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理论模式对改善血液透析间歇期患者体质量增长率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80例,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理论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血液透析患者饮食和液体自我管理行为调查问卷评估干预前后患者对水钠摄入,透析间歇期体质量增长等情况的认知程度和行为改变。结果干预后病人对透析间歇期体重控制的认知程度和控制的有效程度显著提高,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MHD患者透析间歇期体质量增长率,从而降低透析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透析质量,延长生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间歇给药治疗与连续给药治疗对结核病患者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60例结核病患者当中,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间歇给药治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给药治疗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查痰结果、生活质量等指标作为治疗效果的对比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查痰结果等指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证明,采用强化期连续给药治疗相对于间歇性给予治疗而言,更有利于提高结核病患者治疗效果。
简介:背景: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ossification,PO)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CAD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CADR术后PO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不同退变程度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及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男44例,女27例;年龄26~69岁,平均(45.9±8.1)岁;C3/4节段2例,C4/5节段15例,C5/6节段45例,C6/7节段9例。按术前CT及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28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于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CT,并采用McAfee分型方法评估PO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活动度及PO分级的差异,采用连续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级变量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PO的发生率为93.0%(66/71),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35.2%(25/71)。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中89.3%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25/28),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10.7%(3/28);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中95.4%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41/43),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51.2%(22/43)。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5°±4.7°,术后3个月为11.1°±3.6°,末次随访时为10.5°±4.6°;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8°±4.5°,术后3个月为8.6°±4.9°,末次随访时为7.3°±5.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的形成与手术节段活动度。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CADR�
简介: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s,间歇15s和30s)和长间歇HIT(运动15s,间歇60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O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rate)在PR低于AR(P〈0.05)。2)30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mean)、EMR以及△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PR低于AR(P〈0.05)。3)60s长间歇HIT时:ET、VO2mean、HR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间歇性清洁导尿护理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9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间歇性清洁导尿组与留置导尿组,即观察组(85例)与对照组(84例),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80例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有效率达到94.11%,对照组55例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有效率65.4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清洁导尿组发生6例尿路感染事件,尿路总感染率为7.1%;留置导尿组发生22例尿路感染,以及相关并发症,尿路总感染率为26.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间歇性清洁导尿技术结合膀胱训练护理效果明显优于留置导尿,能够有效排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很大程度上减少尿路感染率及并发症情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