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方法:抽取本院中2019年1月至20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出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参与研究,收治时间范围:2020年12月~2023年12月,从中抽选出80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0例。对照组——常规有创气管插管通气治疗;观察组——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后氧气浓度、氧合指数以及通气治疗总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对比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氧气浓度、氧合指数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氧合指数、氧气浓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数据比较(P<0.05)。结论: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显著,有助于减低不良反应,改善患儿病情,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135例NRDS早产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儿呼吸机模式不同,分为NHFOV组69例与NCPAP组66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OV是治疗NRDS患儿的有效通气模式,且相比NCPAP,NHFOV模式可更快改善患儿氧合状态、减轻CO2潴留,有助于降低初始治疗失败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28~32周,按无创呼吸支持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CPAP组)]和观察组(即NHFOV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CPAP辅助通气,观察组予常规治疗联合NHFOV,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8例,NHFOV组38例,CPAP组40例。2组疗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PAP组比较,NHFOV组无创通气失败情况(4例比13例)、无创通气时间[(7.60±1.68) d比(10.75±2.38) d]、氧暴露时间[(12.34±2.66) d比(17.20±4.36) d]、呼吸暂停次数[(1.68±1.57)次/d比(4.80±2.60)次/d]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NHFOV组腹胀发生率较CPAP组降低[13例(34.2%)比25例(62.5%)],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时间明显延迟[(12.65±2.33) d比(7.87±2.70) d],但分泌物黏稠度低[稀薄31例(81.6%)比22例(55.0%);黏稠7例(18.4%)比18例(45.0%)],所致气道梗阻发生少[2例(5.2%)比15例(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鼻损伤发生较少(1例比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OV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有望用于治疗有频繁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易梗阻的患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在早产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ICN)治疗的呼吸衰竭早产儿6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61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1例行NHFOV治疗,对照组30例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于通气前、通气后2、8、12、24 h,对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进行检测,包括酸碱度(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记录两组患儿通气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漏、鼻压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D)、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结果两组患儿通气治疗前的pH值、PaO2、PaCO2、OI、RI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8、0.64、0.85、0.43、0.70,均P > 0.05),通气后2、8、12、24 h,观察组的pH值、PaO2、O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H值:t2 h=3.20、t8 h=4.81、t12 h=6.39、t24 h=5.22;PaO2值:t2 h=5.80、t8 h =6.31、t12 h=7.55、t24 h=6.97;OI值:t2 h=6.38、t8 h =8.37、t12 h=11.30、t24 h=9.61),而PaCO2、RI值均低于对照组(PaCO2值:t2 h=4.29、t8 h=5.09、t12 h=6.83、t24 h=8.30;RI值:t2 h=3.26、t8 h=5.81、t12 h=7.36、t24 h=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患儿在通气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8/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P < 0.05)。结论早产儿呼吸衰竭应用NHFOV治疗后,患儿通气效应、氧合能力更好,同时此方法对二氧化碳清除及酸中毒纠正作用更强,并发症更少,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简介:摘要早产儿有创通气应采取肺保护策略。有创容量保证的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模式,但其在新生儿的临床研究甚少,目前主要集中在探索安全性、可行性和可能的最佳呼吸机参数,尚需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本综述阐述了该通气技术的原理,介绍了目前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并对未来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ventilation,nHFOV)在早产儿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severe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sBPD)撤机后呼吸支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且达到撤机标准的sBPD早产儿,随机分为nHFOV组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撤机6 h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气pH和氧合指数,72 h撤机成功率和频发呼吸暂停/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72 h内影响喂养的腹胀和需要干预的烦躁、呼吸支持(包括有创/无创呼吸支持)总时间、撤机失败后再次有创呼吸支持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纳入研究的sBPD患儿共90例,nHFOV组和NIPPV组各45例。胎龄(28.5±2.1)周,出生体重(1 034±229) g。nHFOV组撤机后6 h二氧化碳分压低于NIPPV组[(60.9±3.8) mmHg比(67.2±3.1) mmHg],72 h撤机成功率高于NIPPV组[77.8%(35/45)比66.7%(30/45)],呼吸支持总时间[(81.6±15.4) d比(89.3±18.9) d]和氧疗时间[(92.8±19.7) d比(99.6±20.1) d]短于NIPPV组,72 h内需要干预的烦躁发生次数高于NIPPV组[(4.9±1.9)次比(2.5±1.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OV应用于sBPD患儿撤机后可提高拔管成功率,但烦躁发生次数较多,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始呼吸支持模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3月1日,选择nHFOV与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oninvasiv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应用于RDS早产儿初始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评价其质量,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研究,共786例患儿,其中nHFOV组395例,NCPAP组391例。与NCPAP相比,使用nHFOV作为RDS早产儿的初始通气模式,可降低RDS患儿插管率(OR=0.34,95%CI 0.22~0.51,P<0.001)。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OV应用于RDS早产儿的初始治疗,可降低早期治疗失败率,且不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足月儿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应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21年2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轻度ARDS足月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双水平组、高频组各30例。双水平组男∶女为18∶12,胎龄(36.41±2.94)周;高频组男∶女为19∶11,胎龄(36.58±3.05)周。对双水平组患儿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对高频组行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不同时间氧合指数、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状况及临床治疗效果。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结果在血气分析指标方面高频组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双水平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24 h、48 h后,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持续降低,高频组明显比双水平组低(均P<0.05),氧合改善情况更良好。两组的总吸氧时间、总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频组的气管插管发生率[6.67%(2/30)]低于双水平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双水平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4/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的治疗有效率比双水平组更高[93.33%(28/30)比73.33%(22/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轻度ARDS足月儿行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儿氧合与血气指标,安全性较高,推广可行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34例患儿肺不张的护理。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34例肺不张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临床完整资料。结果本组34例患儿经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治愈出院。结论高频振荡通气作为肺保护措施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增加气体的交换量。缩短带机时间,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肯定的机械通气方法。
简介:摘要为了减少插管和机械通气相关的不良反应,无创呼吸支持(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NRS)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不断增加。无创高频通气(noninvasive 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NIHFV)作为一种较新的通气方式,旨在将高频通气的功效与无创支持相结合。该文介绍NIHFV特别是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的基本原理,阐述其在不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PV)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05-2021.05本院收治的7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前者行PS与常频通气治疗,后者行PS与NHFPV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气指标更优,上机、症状缓解、住院时间更短(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1.01-2012.12NICU病房收治的42例新生儿重症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除常规治疗外,按机械通气方式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组。比较了两组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前后血气分析,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机后高频振荡机械通气组的血气分析明显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振荡通气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常频机械通气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振荡通气用于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前者更有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效果。方法在本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间接诊的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病患实施分组治疗,30例采用常规重症呼吸衰竭护理方式的为A组,30例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高频振荡通气护理管理的为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A组的76.76%;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A组的2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中应用积极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