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清散曲的全編整理,謝伯陽先生厥功至偉,後來學人的輯補工作亦卓有成效。汪超宏先生的《明清散曲輯補》,是近年來推進幅度最大的輯佚成果。高應玘、姚燮等名家散曲集的發現,有助於我們重審明清散曲史;别集、方志、筆記、小説、報刊中的大量佚曲,則賦予了明清散曲更豐富的文化内涵。與此同時,明散曲的輯補盲區依然存在。蘇洲、趙時春等名家散曲集有待引起重視,詞文獻、道藏文獻、類書文獻、筆記文獻中的輯佚空間依然很大。隨着輯佚工作的精細化,文本的史源、異文諸問題,散曲留存的碎片化、文體交叉諸問題,漸次浮現,亟须明代文學研究界建立一套分體文獻整理的溝通機制。明散曲整理的後續道路及其方向,有賴於存世散曲集的全球普查、明人别集的全面整理、碎片化輯佚的系統開展,實任重而道遠。
简介: 一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张可久:<[越调]凭栏人·江夜> 头一句是写景:宁静的夜晚,月光如银.江水清澈明净.次句写声:在前句描写的清幽的环境里,忽然传来弹拨玉筝的乐曲声.这声音如泣如诉,凄清哀婉,穿过江面,透入人心,使人不禁要问:是谁在通过弹筝,倾诉伤心之 事、难言之隐?后两句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听者的反映:有人隔着江在对岸和着眼泪倾听;满江上下塞满长叹之声. ……
简介:<正>自任中敏《散曲概论》始,散曲借助时代倡导通俗文学的大势,而为世人关注。但"托体甚卑"的现实注定了它在扰攘的岁月中沉沉浮浮的命运。关于散曲研究的大势也是如此。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散曲研究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发轫期:20世纪30年代初,奠基之作为任中敏的《散曲概论》。2.拓展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卢前《散曲史》、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及冯沅君《中国诗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相关论述等为代表。3.沉寂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台湾罗锦堂《中国散曲史》为代表,基本承袭前贤。4.集成期:20世纪90年代
简介:校讀《南詞叙録》,發現尚有三點可以再作申述。第一,徐渭所言的'南九宫'與蔣孝《南九宫十三調詞譜》的體例有相應之處,但徐渭所見'南九宫'未署作者,故周維培推估其是書坊圖利爲删去蔣序而刊行的另一種'南九宫曲譜',可聊備一説。第二,徐渭將《香囊記》比作終非本色的雷大使之舞,源自陳師道的《後山詩話》,韓詩、蘇詞勇於'文體跨界',但不符合唐詩宋詞的本色之美,其道理如同宋代教坊中人雷大使的舞技再高,終究'色'不如女;明正德年間,《香囊記》運用麗藻繁典的時文筆法,在徐渭看來,自然不是宋元南戲的本色出演,因此以雷大使之舞譬况《香囊記》。第三,有兩條音韻信息,可作討論:其一反映明代方言的部分語音已歸併不分,然腔調劇種使用的戲曲語言,應當先行'正音',纔能確保傳播更加廣遠;其二,徐渭解釋了'薄暮'的音義,應讀作'磨'上聲,意指妓女的假母——'鴇母',在曲中或寫作'博磨''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