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壁巨大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肾功能的变化。方法监测71例巨大切口疝术前及无张力修补术后当天一第5天的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血利尿钠肽(BNP)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第1、第2天的血肌酐(Scr)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第4天血尿素氮(BUN)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第5天BNP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功能的损伤与BNP的升高无相关性。结论巨大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可导致肾功能及心功能的损伤,但两者无相关性,肾功能的损伤是否与腹腔压力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并接受疝日间手术患者1221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24h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VAS≤3分)及中、重度疼痛组(VAS>3分)。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40岁中、重疼痛发生率为8.1%,年龄<40岁为38.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0)。BMI指数≥22中、重疼痛发生率为9.9%,BMI指数<22为18.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P=0.000)。吸烟患者较未吸烟者中、重疼痛发生率高,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P=0.044)。局部麻醉药(0.5%利多卡因)用量≥50ml较用量<50ml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4.2,P=0.000)。未采取术后镇痛较采取术后镇痛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77.2,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40岁[OR(95%CI)=0.2(0.1~0.3),P=0.000]、BMI指数≥22[OR(95%CI)=0.6(0.4~0.7),P=0.001]、术中麻醉药用量≥50ml[OR(95%CI)=1.6(1.2~2.0),P=0.011]及未采取术后镇痛[OR(95%CI)=0.1(0.0~0.2),P=0.000]是发生术后早期切口中、重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患者年龄、BMI指数、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是否采用术后镇痛与中、重度切口疼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腹壁肌筋膜层愈合不良产生的腹壁缺损和腹腔脏器经缺损突出的疾病,其发生率为5.0%~20.0%。肝胆胰手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更高。尽管腹壁切口关闭方法、疝修补技术和材料均取得很大进步,但腹壁切口疝的总体发生率、修补效果和预后改善仍不明显。肝胆胰手术后切口疝较复杂,其修补术难点问题包括有效控制和治疗基础疾病、选择更佳的手术方式、合理采用多种腹壁缺损关闭和重建技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等。全世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和关腹的相关指南相继发布和更新。笔者总结肝胆胰手术后切口疝修补术的难点与进展,旨在提高肝胆胰手术后切口疝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后戳孔切口疝的发生原因、诊治手段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手术后戳孔切口疝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院微创手术后戳孔切口疝发生率0.03%(14/42 296)。全组中2例患者行开放前入路腹膜前补片修补术,12例行自体组织缝合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0.8)min;3例因戳孔切口疝嵌顿并小肠梗阻需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小肠切开减压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2.2±0.87)d,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为(1.5±1.39)d,切口甲级愈合率为78.6%,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1±3.85)d。术后随访率85.7%(12/14),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无术后慢性疼痛者,2例使用补片修补者无异物感,无复发者。结论术前并存的疾病状态可影响戳孔切口疝的发生。自体组织缝合修补术是治疗腹腔镜术后戳孔切口疝的有效方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