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鲁迅搜辑考订大量材料,为《中国小说史略》奠定深厚根基,但由于《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的差异,导致《史略》内容上的不平衡性。因个人偏见造成对某些材料的排斥和忽略,则是严重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小说史 小说史略 材料平议
  • 简介:<正>今年5月是解放上海四十一周年。去年此际,报刊上发表的纪念文章不少。其中军队同志写的回忆文章,如实地记述了当年大军压境,攻进上海,勇猛歼敌的光荣历史,并很推重中共上海地方党组织(俗称地下党)配合之功,称为“里应外合解放上海”。还举了聂凤智军长的话:“……像上海以十几万

  • 标签: 第二条战线 人民解放军 上海解放 毛泽东同志 军队 上海工人
  • 简介:该文就《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书对《论语》某些词语的歧解或误解作了分析和评议,并作出了是非判断。

  • 标签: 《论语》 《论语译注》 诠释 平议
  • 简介:探求“格物”本义,不仅必须遵循以同时同类文献相证的治学方法,还要了解古人心性修养的认识论特点,在众多的解释中,章太炎之说较能切合经义,曲尽本原。其失在于“诚意”下衍出独立的“慎独”义,将其提到与八目相同的地位来看待,饶宗颐之失是未能严格将以经证经的原则贯彻始终。表现有二:一是以二歧之说解经,笼统言之,不悟其矛盾之处;二是牵引他说,增添经义,未能紧扣本经。裘锡圭以所谓战国时代新的认知思潮来解释“格物”,是不符反映唯心认识论的“格物”本义的。

  • 标签: 《大学》 '格物' 儒家 心性 释义 认识论
  • 简介:当前,在有的地方,曾经被称为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亮点”的代表“评议”活动,其效果已大打折扣,一项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几乎变成了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被人戏称为“平议”,和和气气,平平淡淡议上几句罢了。

  • 标签: 人大监督工作 监督手段 地方人大 人大评议
  • 简介:<正>3《雅》、《颂》一百四十篇,《鲁颂》四篇,文词虽有可取但华而不实,朱熹以为是“《颂》之僭者”。商颂五篇,是宋君祭祀祖先的乐歌,《玄鸟》、《长发》颂说契诞生、商族的发祥、成汤建国和武丁中兴的功业,是宋人加工过的商族史诗片断,可以补充甲骨文字的不足,比较祥细的记录了商族前期中期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周颂》和《雅》诗中的一些篇章比较,更可以看出商、周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哲学思想不同的特点。本章着重联系周族的社会政治生活看《雅》《颂》的题材和主题,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就《周颂》三十一篇、《大雅》三十一篇和

  • 标签: 诗歌 敬德保民 政治思想 历史时期 基本思想 天命观
  • 简介:苏轼基于推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客观需要和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深入观察,他对杜甫和韩愈都非常推崇,但认同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他不仅对“诗圣”“文宗”作了得到后世广泛认可的高度评价,而且通过深刻反思,指出了他们各自存在的弱点与短处。因此,他提出了学习杜、韩的一整套正确方法。这些方法既是苏轼本人成为文艺全才的重要经验,也是值得后世借鉴的有益启示。

  • 标签: 苏轼 评价 学习 杜甫 韩愈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 简介:杜甫的名气,到底在生前即有还是身后逐渐显扬的,许多人都认为是在身后的中唐元和年间,故综合评估看,生前名气并不响亮。事实如何呢?从生活圈层看,他前半生旅食京华,是最为接近最高核心层的时期;从交游看,杜甫生前多结交上层名流;从同一时代的社会名人对杜甫的品评看;以及杜甫的夫子自道,都能证明杜甫在世时的名气不小。

  • 标签: 杜甫研究 生前 名气 平议
  • 简介:中国学术界将国外汉学(中国学)纳入自己的学术视野,作为其研究的对象,有两种做法:一是取其知识论上的成果,促进本土学术的发展,例如,史学界在敦煌研究上对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成果的汲取;语言学界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成果的吸收。第二种是对汉学家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以变更

  • 标签: 传教士汉学 汉学平议
  • 简介:《盛京时报》是解放前东北地区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文献价值丰富。该报影印发行三十余年,利用率很高,但针对其中文学文献尤其是诗词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对近五年间出现的关涉诗词研究的数篇文章作以讨论,主要有薛勤、刘瑞弘、赵旭、王巨川等人,藉以展现《盛京时报》诗词研究对于东北近现代文学传统重构的重要价值。

  • 标签: 《盛京时报》 诗词研究 东北 近现代文学
  • 简介:南渡前安定幸福的婚姻生活与南渡后失去丈夫的孤苦无依生活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使李清照渴望再度获得家庭的温暖与温馨,渴望再次得到异性的抚爱与抚慰,渴望自己的晚年不是在寂苦无聊中煎熬过去。大约在绍兴二年(1132)五六月之间,李清照改嫁给了张汝舟。无论再嫁的对象是否合适,再嫁的结局如何,李清照的作为都是一位正常女性的正常追求。放到理学渐渐占据思想领域统治地位、对妇女的管束和压制越来越严厉的时代,李清照再嫁的行为,显示了其个性之独立。明清以来,李清照的崇拜者为其“辩诬”,否认李清照再嫁的事实,所列举的理由,都是一相情愿的推断之辞,只能视作后人热爱李清照感情的泛滥,而不是历史或学术研究,不足为凭。关于李清照再嫁以至离异一事,宋人众口一词,没有任何不同说法。李清照再嫁,得罪了前夫赵明诚家和娘家的所有亲戚朋友,且得罪了整个上流社会。李清照晚年的孤苦伶仃、流落无依,与李清照的改嫁有很密切的关联。

  • 标签: 李清照 再嫁 辩诬 个性独立
  • 简介:《“丰润说”论证》平议(续三)张书才曹寅之母孙氏不可能是孙得功之女与祖籍丰润1931年5月,李玄伯先生在《曹雪芹家世新考》一文中,以“孙氏于丰润为大姓”,提出曹玺之妻孙氏或亦是丰润人⑦0。由于此说不过是臆度之间,并无任何证据,数十年间也便无人理会,再...

  • 标签: 正白旗包衣 丰润说 内务府 汉军 佐领 孙氏
  • 简介:东晋裴启的《语林》成书后曾一度十分流行,在当时甚至形成了一门"裴氏学"。然而到了唐代初年竟亡佚了。但是它的部分内容被保存在唐宋时期的一些类书中,后人陶宗仪、马国翰、鲁迅、周楞伽等人分别对它进行了有意识地、较为系统地辑佚,使《语林》部分地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对于窥探魏晋小说的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五家对裴启《语林》的辑佚各有特点和贡献,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辑佚成就与特点。

  • 标签: 《语林》 四家 辑佚 成就
  • 简介:段玉裁被誉为清代“选学四君子”之一,他与顾千里关於《文选》校勘的分歧,正可以看出其坚持广泛而审慎地依据资料,通过科学严密的方法,获得相对可靠的论断的文献立场。通观段玉裁在《文选》研究的理论思考,以及校读《文选》、回证《文选》的具体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出重视古音韵学的关注视点,综合形、音、义的切入方法,先立义例的操作顺序,还於当下的历史观念,求真求是的校勘原则,以及旁观综理的通达理念,显然是值得今人更好地重视研究的独到之法。当然,段氏选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版本局限、勇改武断以及忽视文脉文理的纯文字化解读,而这也正无疑是今人需要认真思考的宝贵经验.

  • 标签: 段玉裁 文选 理念 实践 平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2
  • 简介:关于《诗经·国风》作者群体的身份判断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即"民歌说"与"非民歌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非民歌说"意见的学者们重新开始了他们对"民歌说"的批判。他们通过考察《国风》诗文中所出现的器物、《国风》的文学艺术水平、先秦时代各礼仪场合中贵族赋诗言志等细节问题,认为《国风》应为贵族阶级所创作。"非民歌说"是通过对于历史的考察来证明其正确性的,但其对于先秦时代历史的认知——如先秦时人的解诗方式、平民阶层的受教育情况和生活水平等问题——却多有舛误。故此,"非民歌说"认定《国风》必定出于贵族阶级手笔的观点仍然是有待商榷的。

  • 标签: 《诗经》 《国风》 非民歌说 平民阶级
  • 简介:余论上面,我对王畅先生在《“丰润说”论证》一章中提出的主要论据或理由,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考察辨析,讲了自己的看法。总的印象是:这些被称为“直接力证”或“新的线索”的论据,与客观史实相去甚远,似还不具备作为学术研究中直接证据的品格;在提出新的直接或...

  • 标签: 曹振彦 丰润说 辽阳 贡士 曹世选 文献记载
  • 简介:<正>周祖谟先生云:“事情总是创始者难。”(《论段氏说文解字注》)敦煌变文校勘释义先行者作的正是创始工作,因此创始者先行者校释中存在千虑一失是很自然的,对先行者所作的一些条目,几经推敲玩味,发现不无可商之处,于此略申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精求是。《捉季布传文》“既交朱解来寻捉,有计隈衣出得身。”(五九页)王重民先生校(重见简称“王校”。他仿此):“校记”[七八]云:“丁卷‘隈衣’作‘隈伊’,戊、辛两卷作‘隈依’。冯云:‘伊、依皆较衣好,隈应是偎之误’”。(七七页)作偎依?偎依成词,然词义于变文文义未安,故冯说仍未允洽。今谓隈衣、隈伊、偎依并系抄

  • 标签: 校释 敦煌变文 讲经文 说文解字注 校记 周祖谟先生
  • 简介:何之元浮沉宦海达60余年。仕途坎坷,人生跌宕,决定了何之元政治和社会批判的深度,影响了他的史学撰述。《梁典》是何之元的主要史学成就,其体例采用编年,题目和断限均见别识心裁,属两晋南朝编年体殿军之作。何之元力求通过增加叙事完整性,将阶段性意识融入时间序列,以完善编年体的历史编纂。何之元史志高远,重裁断,其史论以历史比较和辩证认识为方法论基础,达到一定的高度,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 标签: 何之元 《梁典》 史学思想
  • 简介:谈古文训诂中的语义关系分析——兼述读俞樾《诸子平议》《群经平议》感孙良明现代语法学研究,语句的语法分析分句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如“鸡飞了”“鸡杀了”,句法分析,“鸡”都是主语;语义分析,前“鸡”是施事(主动者),后“鸡”是变事(被动者)。再如“...

  • 标签: 语义关系 训诂 中国古代语法学 俞樾 表现语义 古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