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城在广西形成包括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在内的“岭西五家”;在河北,经过张裕钊、吴汝纶、王树椅等人的努力也形成风气。桐城因此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在地域上获得一种平衡,形成既有时间长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文学流派的传衍方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像桐城这样以书院为媒介颇有规模地传衍,则前所未有,从中亦可稍见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桐城文派 书院 讲学 传播 文学史
  • 简介:在清代文学史上,桐城是一个时间最长、地域最广、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散文创作流派。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本期发表三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论。

  • 标签: 书院 原因 讲学 文章
  • 简介:摘要桐城散文影响深远,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桐城将“雅洁”作为评判文章的重要标准。主要可以从桐城散文的语言、文体和审美三方面来进行关于“雅洁”的讨论。

  • 标签: 语言 审美 文体 雅洁
  • 简介:姚鼐代表的桐城与戴震代表的徽州朴学,常被视为水火不相容。章太炎称之为文士与经儒之争。但乾嘉时代同属安徽的两个学术重镇之间颇有渊源,两地学者相互影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方苞与江永有学术-Y-~s交往,两人学术志趣极为相近;刘大椹则融入并深化了徽州青年才俊中盛行的“古文”学风。

  • 标签: 桐城派 徽州朴学 江永 刘大櫆
  • 简介:摘要: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桐城美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主要就在于其内部蕴含着系统性的文化理论,以及十分优秀的古文作品,在各类作品当中还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在作品内部所蕴含的丰富美学思想,也属于桐城美学思想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文章针对桐城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展开了深入分析,以求在深入探究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桐城美学思想的全面理解。

  • 标签: 桐城派 美学思想 深入研究
  • 简介:桐城在中国散文史上声名显赫,而戴名世的文论主张及创作又颇具水平与成就,其古文理论以平淡自然为追求目标;力达义、法、辞合一的境界;讲求精、气、神并重的关系原则.戴名世的这些理论及创作实践均对桐城的古文理论及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且颇具启迪与先驱作用.

  • 标签: 戴名世 桐城派 文论 影响
  • 简介:嘉庆年间,桐城学风开始转型,兴起了一个以姚莹为主的青年经世知识群体。本文对这一思想文化史上的区域性现象作了评述,认为它是清代社会与学风演变的一个标识。

  • 标签: 嘉庆年间 经世思潮 桐城 姚莹
  • 简介:1方苞(清康熙七年——乾隆十四年、1668—1749)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原籍江南桐城,其曾祖于明末始迁居南京。父仲舒是一位诗人,他尽管戴了顶国子监生的帽子,却喜欢和一班明代遗民杜茶村,杜苍略等人来往。由于他政治上对清王朝采取了消极的不合作态度,因而他的经济生活是异常困窘的。方苞是他的后妻吴氏所生。吴家住六合,方仲舒在岳家过了十年的赘婿生活,生了三个儿

  • 标签: 仲舒 杜茶村 苍略 灵皋 不合作态度 经济生活
  • 简介: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生于安徽桐城,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二十年,接受了纯正的桐城教育,并被桐城后学誉为可以接古文一线之传。他认为桐城在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桐城文章是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桐城文字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过渡,桐城派对文章的要求可以作为一切好文章的标准。这些对我们今天科学认识评价桐城和新文化运动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朱光潜 桐城派 古文学 新文学 过渡
  • 简介:摘要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不仅是位古文创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位文艺理论家。刘大櫆一生命运坎坷,但著作甚丰,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论文偶记》中。在书中刘大櫆不仅提出了“神气、音节”说,而且还为后人提出了为的“十二贵”。因此,《论文偶记》不仅是刘大櫆文章理论的总结,而且是桐城学术传播的一个助推器。

  • 标签: 刘大櫆 《论文偶记》 桐城派 学术传播
  • 简介:民国初年桐城学人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入史馆参与编修清史。他们久居史馆,主修列传,辅以书志,为成一代名史而兢兢业业。他们将"辞章、考据、义理"与"才、学、识"相联系,在编修清史过程中注重史料的搜集、运用,追求史事真实,在文辞上颇守家法。他们所修史稿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未被《清史稿》收入,但不能抹杀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 标签: 桐城派 《清史稿》 马其昶 姚永朴 姚永概
  • 简介:游幕是桐城士人的重要治生方式。桐城士人从事幕者较多、功名较高,且高级幕僚较多。他们的入幕有自荐及他荐的方式。为幕之道有多种表现,既注意保持与幕主的距离,又强调独立人格,重在自保。幕僚的收入差别较大,高级幕僚的收入不在某些官员之下。

  • 标签: 桐城派 幕僚 治生 方宗诚 刘开
  • 简介:陈独秀与桐城关系紧密。早年受桐城文化濡养,并与桐城门人相交游;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重回桐城文化怀抱。陈独秀出自“桐城”,其学识成就颇得桐城之助。

  • 标签: 陈独秀 桐城派 传统文化
  • 简介:桐城派到了同治、光绪年间逐渐衰微,在曾国藩时曾演变成'湘乡'。桐城与湘乡与其与阳湖的关系不同,阳湖桐城派生出的一支,但没有取代桐城之意,湘乡竭力推崇桐城,其影响所及,连桐城吴汝纶先生也向风景从,变成了湘乡,张(裕钊)、吴(汝纶)门人遍及南北以及日本,而桐城竟似'在祧列'。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到处讲桐城,其

  • 标签: 人品文品 先生人品 姚先生
  • 简介: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桐城'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然而又复杂难缠的大课题。说其意义重大,是因为'桐城'中有许多清代第一流的散文家,他们的散文创作及论文主张,继承了从先秦到元、明历代文章的精萃,表现出崇尚雅洁、从字顺的基本特色,这为清末民初出现的语体及文体革新作了铺垫。时至今日,语言及文章教学中的不少基本原则,也暗合于'桐城'的主张。这并不是说桐城文人有着如何了不起的先见之明,而是由于他们实事求

  • 标签: 吴孟复 湘乡派 阳湖派 束身修行 庙堂文学 艺术特色
  • 简介:嘉道时期,桐城盛极一时。既缘于《古文辞类纂》等不断完备的传衍内容为其提供了基础条件,也缘于书院讲学、家学传授、私人讲学、文人雅集、书信往还、文人游幕等多样化传衍方式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不仅是此期桐城壮大自我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在风云变幻时局下寻求发展的策略抉择,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动因。

  • 标签: 嘉道时期 桐城派 传衍内容 传衍方式
  • 简介:桐城与清代文化、政治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又以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如认为桐城“基本上是和统治阶级一个鼻孔出气的”是“从属清朝政治,维护清朝政治的”,或认为他们是清王朝的“御用文人”,他们的文论是“以清廷的统治思想为依据,以清廷的文化政策为准绳”的等等。我们认为,对于桐城这样一个历时二百余年,前后共有作家六百余人,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文学流派,(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 标签: 桐城派 清代 文化背景 政治背景 文学创作 文学流派
  • 简介:桐城由姚范、刘大櫆开宗立,在姚鼐、朱孝纯手中发扬光大,形成奇险与雄奇两条风格互补的诗学路径。奇险支派是桐城的主流,重视学习黄庭坚、韩愈与杜甫,姚范诗作往往以学问为诗,爱用生词僻字,好用事用典,常以虚字入诗,对姚鼐一脉产生一定影响。雄奇支派逐渐被熔铸唐宋的诗学传统所淹,在桐城史上不显,刘大櫆以才气为诗,通过句式变化与夸饰手法创造雄奇诗风;朱孝纯游历较广,其雄奇诗风多得山川之助。

  • 标签: 桐城诗派 姚范 刘大櫆 雄奇 奇险
  • 简介:当前,有关刘大櫆的生平事迹研究仍存在诸多缺漏、讹误之处。经深入考辨,补述四个方面:刘大櫆师从吴直,在性情、作文、文风等方面受其熏陶较深;他与吴士玉订交是在雍正二年春,地点在桐城旅舍;他为了博取功名,曾五次入京,客京长达二十年,这对其人生及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他晚年孤寂困顿,以授徒为业,得意弟子王灼在乾隆四十年拜入门下,歙县弟子吴定五次渡江请业,两人皆有所成。以上结论有助于深入推进刘大櫆研究。

  • 标签: 刘大櫆 生平事迹 桐城派
  • 简介:桐城古文家通过选本、考评、圈点、诗话的方式品鉴了阮籍的《咏怀诗》,从姚范《援鹑堂诗话》的考评,到刘大櫆《历朝诗约选》、梅曾亮《古文词略》、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吴汝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古诗钞》、吴闿生《古今体诗约选》、《古今诗范》等选本的遴选圈点,特别是方东树《昭昧詹言》的品评,展现出桐城古文家对阮籍全部《咏怀诗》的接受轨迹,确立了阮籍在魏晋诗歌史上的地位。梳理诸家批注评论,清晰呈现出桐城古文家对《咏怀诗》整体结构与微观结构的体认,同时透露出桐城古文家以阮籍替代陆机、张华等的魏晋古诗史观、含蓄迷离的审美情趣及章法多变的诗歌结构观。

  • 标签: 桐城派 阮籍 《咏怀诗》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