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主要介绍330MW火电机组锅炉两侧空预器入口氧量偏差大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氧量测量装置安装位置对氧量测量的影响。
简介:【摘要】制氧系统一般制取氧气体、液体产品时采用的是低温精馏法分离空气,具体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空气压缩膨胀后获取冷量,但是制氧系统低温系统中因温差存在造成已获取的冷量产生损失。制氧系统中的冷量损失有四种形式,主冷不凝气外排的问题、循环液盆泵预冷过程的跑冷的问题、低温液体泵预冷作业时的液体排放的问题、运行过程中复热不足损失的控制问题。当制氧系统的冷量损失大于设备制冷的总量时,对制氧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形成一定的损失。由于制氧系统的容量及工艺流程组织的不同,其装置冷量损失的大小也不同。如何降低冷量损失,提高装置运行的经济性,是空气分离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于脑卒中患者给与高压氧治疗前后对于护理量的变化的影响。 方法 样本选取于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本院接收治疗的 100 例脑卒中患者,平均随机分配为各 50 例行常规综合性治疗的对照组与基于对照组基础治疗行高压氧治疗的观察组。最终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 5d 、第 10d 、第 20d 、第一个月的临床护理量变化。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 5d 、第 10d 、第 20d 、第一个月的临床护理量都呈现了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 5d 、第 10d 、第 20d 、第一个月的分别护理量都远远高于观察组的护理量,统计结果之间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经过给与高压氧治疗实验证明,对脑卒中患者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治疗后机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所需要的护理工作也是有明显的减少,能够更快的促进病情的康复,应当在临床上有广泛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根据护理工作量推算护理时数,并分析人力资源现状,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方法运用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对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ECMO患者每天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工作量的相关因素。结果ECMO患者每天护理工作量平均分为(76.06 ± 7.23)分,每日护士护理ECMO患者时间为10.31 h,每日需直接参与患者的理想护士人数为2.28人。护理工作量与患者年龄、是否使用肝素和血管活性药物以及预后情况有关(t值为-3.184~7.291,P<0.05或0.01)。结论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较大,现阶段我院护患比1∶1配置合理,年龄、使用肝素、血管活性药物及预后影响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肿瘤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患者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 000例疑诊或确诊恶性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显像前患者禁食12 h以上,18F-FDG注射前空腹血糖水平需<6.7 mmol/L。左心室非基底段、非乳头肌部位的局灶性高摄取,高于左心室摄取的右心室摄取以及高于心血池摄取的心房摄取(左心室无摄取或低摄取时)定义为异常摄取,所有异常摄取的判定均由核医学医师进行视觉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结果2 000例患者年龄(60.5±13.2)岁,男性1 117例(55.85%),糖尿病患者138例(6.90%),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228例(11.40%)。恶性肿瘤、良性病变、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分别为939例(46.95%)、484例(24.20%)、557例(28.85%)。心脏异常摄取145例(7.3%),其中左心室、右心室和心房异常摄取分别为76例(52.4%)、18例(12.4%)和51例(35.2%)。左心室异常摄取76例中,25例(32.9%)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其他少见原因还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转移瘤及化疗相关性心肌损害;右心室异常摄取18例中,14例(14/18)由肺动脉高压引起;心房异常摄取51例中,20例(39.3%)由心房颤动引起。心脏异常摄取的患者中,PET/CT显像前无明确心脏疾病表现和证据的患者有71例(49.0%)。结论肿瘤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心脏异常摄取并不少见,异常摄取部位以左心室最为常见,冠状动脉疾病、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是常见病因。
简介:摘要:基于物料守恒、能量守恒和反应动力学原理,建立了PS转炉铜锍吹炼造渣期冷量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对优化冷料添加进而实现节能降耗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行胸部肿瘤放疗后全身骨显像所示椎体对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的摄取变化及其与临床放疗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进行胸部肿瘤放疗前后行全身骨显像的110例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58.2±11.9)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史、肿瘤因素及放疗计划等,通过半定量分析将骨扫描所示结果分为椎体摄取正常组和椎体摄取异常组。按照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进行分组:60~120 d组(23例)、121~180 d组(30例)、181~240 d组(27例)、241~365 d组(30例)。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椎体对99Tcm-MDP摄取的改变及其与临床放疗因素的相关性;计算(T/N前)-(T/N后)/(T/N前)(T为靶区受照中心3个完整椎体的99Tcm-MDP摄取值,N为靶区外3个正常椎体的99Tcm-MDP摄取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椎体对99Tcm-MDP摄取变化率的最佳诊断阈值。结果110例患者中,48例(43.6%)出现椎体局部对99Tcm-MDP摄取减低,出现摄取异常的椎体受照剂量为1039.5~ 4488.7(2139.5±839.8)cGy,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最短为61 d,最长为326 d,中位时间为160 d;余62例(56.4%)患者椎体对99Tcm-MDP摄取未见异常。椎体99Tcm-MDP摄取减低程度与总放疗剂量(χ2=4.401,P =0.036)、放疗次数(χ2=2.241,P =0.027)、椎体受照剂量(χ2=5.913 ,P=0.015)及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χ2=12.542 ,P=0.013 )有统计学相关性,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单次放疗剂量、计划靶体积、计划靶体积剂量、椎体受照体积及放疗靶区中心至椎体中心的距离无统计学相关性;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的组间比较发现,60~120 d、120~ 180 d组分别与181~240 d、241~365 d组相比,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15.429,均P<0.05 ),时间间隔<180 d出现椎体99Tcm-MDP摄取异常的患者较多,占总摄取异常组的66.7%(32/48)。半定量分析评估椎体对99Tcm-MDP摄取异常的灵敏度为74.6%,特异度为82.9%。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椎体99Tcm-MDP摄取异常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161。结论放疗后行骨显像的时间越早,椎体损伤的检出率越高;椎体摄取99Tcm-MDP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椎体放射性损伤的程度。
简介:摘要 : 针对钢筋预算量和钢筋翻样量相差悬殊的普遍现象 , 对 钢筋工程量计算的重要性从计算依据 、 精度 、 人员素质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以提高计算钢筋量的精度 , 从而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及表皮生长因子(18-fluorine flurode oxyglucose,18F-FDG)受体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于菏泽市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46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术前PET/CT18F-FDG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以及术后切除肿瘤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根据2011年新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新型肺腺癌组织学分型方案对每例肺腺癌患者组织学亚型进行分类和评估,观察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SUVmax以及EGFR突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46例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为45.89%(67/146),EGFR突变率在女性[60.00%(42/70)]和不吸烟者[65.00%(42/65)]中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肺腺癌患者组织学亚型与SUVmax呈明显相关性,SUVmax在高危型肺腺癌中值(9.63±1.61)较低危(2.37±0.69)和中危型(5.48±1.26)高(P值均<0.05)。此外,EGFR突变率在贴壁状为主、腺泡状为主以及实体性为主浸润性腺癌中较高(分别为63.16%,50.00%和66.67%),而在其他组织学亚型中较低,EGFR突变率在不同肺腺癌组织亚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肺腺癌恶性肿瘤患者中,EGFR基因发生突变几率与女性、不吸烟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TNM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此外,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SUVmax和EGFR突变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口腔肿瘤手术及放疗史的患者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时舌部局灶性生理性摄取(FPU)的变异模式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常规全身PET/CT显像的6 233例患者,排除有口腔肿瘤手术及放疗史的患者324例,纳入5 909例,其中男3 418例,女2 491例,年龄2~95(平均58)岁。部分患者进行了张口位状态下的局部PET/CT和诊断剂量CT检查。从FDG摄取增高部位和累及范围的角度分析舌部FPU变异模式及形态特征,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常规PET/CT显像检出76例患者[男49例,女27例,年龄40~83(平均64)岁]的76个偶发舌部FPU经口腔医学检查及>6个月的随访确认,舌部FPU的发生率为1.29% (76/5 909)。76例患者中41例进行了张口位局部PET/CT和诊断剂量CT检查。舌部FPU变异模式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Ⅰ型,共68例(1.15%,68/5 909),FDG摄取仅涉及中线处舌体前部(靠近舌尖部),为"点状"摄取;Ⅱ型,共5例(0.08%,5/5 909),FDG摄取主要涉及颏舌肌的中间部分,为"短条形"摄取;Ⅲ型,共3例(0.05%,3/5 909),FDG摄取涉及舌体大部及颏舌肌,为"T形"摄取。Ⅰ型、Ⅱ型舌部FPU的SUVmax分别为5.53(4.53,7.30)、19.50(17.10,22.74),3例Ⅲ型SUVmax分别为23.34、27.50和35.14。结论在无口腔疾患手术及放疗史的患者中,舌部FPU有其特定模式和特征,张口位PET/CT显像有助于显示其详细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水摄取率对恶性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5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测算其水摄取率。根据是否发生恶性水肿(定义为发病7 d内因脑水肿所致脑疝需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或因脑疝死亡),分成恶性水肿组和非恶性水肿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水摄取率及其他因素的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心房颤动、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到初次影像时间后,水摄取率与恶性水肿的发生显著相关(OR=1.226,95%CI 1.040~1.446,P=0.015)。基于ROC曲线,水摄取率≥13.08%时,高度怀疑恶性水肿的发生,敏感度为0.64,特异度为0.94,曲线下面积为0.813。结论水摄取率是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恶性水肿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可以帮助识别具有恶性水肿风险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Kupffer细胞特异性摄取的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入组的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行Sonazoid超声造影(S-CEUS),观察病变S-CEUS的血管相及Kupffer期特点。以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计算S-CEUS和CT在肝脏肿瘤性病变良恶性病理检查诊断中的准确率以及S-CEU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一致性(Kappa值)。结果共纳入31例有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56.7±14.0)岁,体质量指数(24.9±4.1)kg/m2。31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30个恶性病灶,12个良性病灶。S-CEUS诊断考虑32个恶性病灶,10个良性病灶,其中误诊或未明确诊断6个病灶,与病理检查符合率85.7%(36/42)。CT发现病灶38个,漏诊4个病灶,恶性病灶误诊2个,良性病灶误诊3个,与病理检查符合率78.6%(33/42)。S-CEUS对肝脏肿瘤性病变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90.5%(38/42),敏感度96.7%(29/30),特异度75.0%(9/12),阳性预测值90.6%(29/32),阴性预测值90.0%(9/10),Kappa值=0.754(χ2=20.478,P<0.01)。结论相对于CT,S-CEUS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对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有较高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