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氯屈膦酸二钠(clodronatedisodium,商品名固令)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veloma,MM)的溶骨性病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0例予氯屈膦酸二钠2400mg/日口服,同时予MP或M2方案化疗;对照组予MP或M2方案化疗。骨痛的缓解和血钙的下降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均有骨痛,治疗后,治疗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9例,有效率80%;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有效率44.4%,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23)。治疗组血钙升高7例,治疗后均降至正常范围,下降率为100%;对照组血钙升高5例,治疗后仅2例降至正常范围,下降率为40%。毒副作用方面,两组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均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病人耐受性良好。结论氯屈膦酸二钠是一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伴骨痛和高钙血症的有效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因卡膦酸二钠在肺癌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接诊收治的4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因卡膦酸二钠静脉滴注,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患者在疼痛缓解上,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达到83.33%;在活动能力上,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83%。患者止痛起效平均时间为2.32±1.2小时,止痛维持平均时间为25.32±2.32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因卡膦酸二钠作用迅速,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微,对于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伊班膦酸钠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各31例,伊斑膦酸钠组给予伊班膦酸钠治疗,帕米膦酸二钠组给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2组均用药2~6个周期。观察2组用药后止痛效果、骨修复、活动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第14天时伊班膦酸钠组临床获益率为87.1%高于帕米膦酸二钠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6d伊班膦酸钠组临床获益率为90.3%,帕米膦酸二钠组为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乏力,严重程度与骨质损害呈相关。结论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略优于帕米膦酸二钠,两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均有良好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所有病例均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其中唑来膦酸组29例,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给药方法: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50ml静脉滴注15min;帕米膦酸二钠60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4h;均每4周1次,共3次。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情况:唑来膦酸组完全缓解(CR)15例(51.7%),部分缓解(PR)9例(31.0%),临床获益[CR+PR+轻度缓解(MR)]93.0%;帕米膦酸二钠组CR11例(44.0%),PR7例(28.0%),临床获益88.0%。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结论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有较好的疗效;两药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相似,但唑来膦酸使用更为方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热疗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对晚期癌症骨转移的止痛效果。方法60个病例均为病理学证实的4期骨转移癌患者,均根据病种病情采用含铂的化疗方案,其中观察组31例采用全身热化疗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对照组29例采用常温化疗联合帕米膦酸二钠,二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疼痛程度相似。结果观察组31例止痛总有效率达100.00%,其中显效率77.42%,治疗后Karnofsky分值平均增加35.51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1%,其中显效率37.93%,治疗后Karnofsky分值平均增加25.69分,二组止痛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全身热化疗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对晚期癌症骨转移引起的骨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同时能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帕米膦酸二钠用于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辅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期间初次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并完成3剂治疗CPT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帕米膦酸二钠的用药方案均为第1天0.5 mg/kg,第2和3天1.0 mg/k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3 h)。监测静脉给药过程中和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集第3剂治疗结束后2~3 h患儿外周静脉血复查血钙和血磷。将患儿按年龄分为≤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患儿共81例,男性54例,女性27例;年龄0.4~15.4岁,≤1岁组10例,>1~3岁组46例,>3岁组25例。用药后,81例患儿中34例(42.0%)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8.0 ℃)共53例次,39例次发热程度为1级(38.0~39.0 ℃),14例次为2级(>39.0~40.0 ℃);各组第2剂用药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第1、3剂用药后(均P<0.05);3个年龄组间发热反应发生率及发热程度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患儿经药物或物理降温后体温均在1~16 h内降至38.0 ℃以下。第3剂用药后患儿血钙和血磷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2.06±0.17)mmol/L比(2.42±0.12)mmol/L,(1.01±0.23)mmol/L比(1.71±0.18)mmol/L,均P<0.001],低钙血症和低磷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6.8%(46/81)和19.8%(16/81),但均无明显症状。结论帕米膦酸二钠用于儿童CPT的辅助治疗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和无症状性低钙血症、低磷血症;发热经干预可很快恢复,血钙和血磷水平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揭示围绕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维D钙咀嚼片联合依替膦酸二钠药物治疗的临床效能。方法:2021年10月-2023年4月,将12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两组,各64例,参照组依替膦酸二钠药物治疗,研究组维D钙咀嚼片联合依替膦酸二钠药物治疗,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BAP指标、N-MID指标、β-CTX指标、IL-6指标、VEGF指标、TNF-α指标和TGF-β1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BAP指标、N-MID指标,以及β-CTX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AP指标、N-MID指标,以及β-CTX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IL-6指标、VEGF指标、TNF-α指标,以及TGF-β1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6指标、VEGF指标、TNF-α指标,以及TGF-β1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围绕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维D钙咀嚼片联合依替膦酸二钠药物治疗,效能优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