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漫漫六七十年间,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公认的成熟学科.然而,在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中,涉及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的,却寥寥无几.以梳理新文学成长过程的资料丛书为例.自从赵家璧主编的(1936)问世以来,陆续出版了一大批从不同角度对新文学做全面清点的"文学大系"和"文学书系".它们各有侧重,自成系列,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材料,既方便了现代文学的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同时,也是一种惠及将来的文化积累.但对这些出版物略加排比不难发现,在对中国新文学做纵向总结的资料中,除东北地区外,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内容最为单薄.
简介:20世纪50、60年代东北沦陷区文学进入研究者视野,80年代重新评价东北沦陷区文学,新世纪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取得丰富收获,但在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东北沦陷区话剧研究尚存在许多缺失。到目前为止,有关东北沦陷区话剧研究的成果有张玉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史论》和冯为群、李春燕著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在个别章节提及,秦悦的硕士论文《沉寂的缪斯——伪满洲国戏剧研究》,还有逢增玉、孙晓萍的论文《殖民语境与东北沦陷时期话剧倾向与形态的复杂性》等,但上述文献或由于选取资料的主观性或先入为主的写作观念,作者更多重视反抗性剧作,对中立或顺从剧作少有提及,简化了异态时空下东北话剧的复杂倾向。
简介:1942-1943年河南发生严重灾荒。此时,河南半壁沦陷,作为粮食主产区的豫北也已被日军占领。豫北沦陷区受灾情况严重,民众应对饥荒意识淡薄、应灾能力不足;作为沦陷区,豫北并不仰赖国民政府之振济,国民政府亦不将此区域作为重点救助之地区;相对于日本殖民当局的祈雨、急振等措施,豫北沦陷区民间的救济似乎更为有效。
简介: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为了实现完全统治中国的目标,利用报刊杂志实行思想殖民,塑造了新的民族观。日本殖民者对华北沦陷区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获取了有助于操持被殖民地的殖民文化,并以报刊为媒介利用殖民文化,进行宏大的历史写作的工程,使报刊文本夹杂了各种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殖民意识,使日本侵华战争正义化,使中日亲善生硬的宣传自然化,呼吁民众共同反抗英美及国共两党。这些宏大的殖民文本建构,往往培养了殖民地人民自我认同的榜样,使得日本殖民主义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强势,成为在政治殖民统治终结后依然能施展作用的文化思维霸权,这样建设起来的一种民族观和操作模式,尽管是以华北沦陷区的民众为命,实际上只是日本殖民文化宰制的衍申。这一利用报刊进行殖民意识渗透的手段在华北沦陷区卓有成效,对沦陷区的抗日力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