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婴幼儿泪道阻塞实施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婴幼儿泪道阻塞患者,所有患儿均实施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治疗,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结果:实验组一次治疗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婴幼儿泪道阻塞实施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一次性治疗成功率,促使护理满意度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婴幼儿泪道冲洗探通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50例(230眼)患有婴幼儿泪道阻塞并泪囊炎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术前病情评估、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护理,术后病情观察以及健康指导等来对患儿进行护理,对婴幼儿泪道冲洗探通护理进行观察。结果患儿的治疗情况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8.2%,并且患儿的临床恢复效果良好,仅有2名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泪道冲洗探通术来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并泪囊炎的可行性较高,并且结合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护理,帮助患儿的病情恢复得更好,整体的护理效果非常可观,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泪道探通术在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科门诊2014年9月—2017年6月接诊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90例,将之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甲组和乙组均45例。甲组实行泪道探通术治疗,乙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泪道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甲组总有效率为93.33,和乙组73.3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甲组的泪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比乙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比乙组的22.22%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泪道探通术对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其病情康复所需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促进泪道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鼻泪道阻塞25例(32眼)接受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中操作、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拔管,拔管后3个月泪道冲洗通畅率A级(通畅)20眼(62.50%),B级(通,稍有不畅)4眼(12.50%),C级(通而不畅)3眼(9.38%),D级(不通)5眼(15.62%)。术前、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患者泪河高度依次为(528.63±65.23)μm、(296.72±248.53)μm、(256.36±187.62)μm及(271.81±192.43)μm。结论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治疗鼻泪管阻塞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泪道探通术在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治疗中的效果加以观察。方法主要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患儿32例。对比组患儿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使用常规冲洗按摩治疗的方式加以治疗,对比组患儿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使用泪道探通术治疗的方式加以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在对患儿加以治疗之后,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1%,对比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0.64%,两组治疗有效率之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在治疗之后泪道阻塞复发率为6.42%,对照组患儿的泪道阻塞复发率为22.59%,两组患儿泪道阻塞复发率之间对比差异明显,且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加以治疗的时候,主要使用泪道探通术的方式加以治疗,这一治疗方式在对患儿治疗之后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并且患儿的复发率相对较低,这一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3个月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进行泪道探通治疗的效果,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4~5月于广西某三甲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先天性泪道阻塞,并进行泪道探通治疗的1~3个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效果,并从患儿性别、眼别、月龄、分娩方式、病程时长等方面研究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针对1~3个月泪道探通术患儿的护理措施。结果:2021年4~5月1~3个月泪道探通术患儿有107例(121眼),其中111眼治愈, 10眼未愈,治愈率为91.7%,术后出血1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3个月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中,不同性别、眼别、月龄患儿的泪道探通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分娩方式、不同病程时长的患儿泪道探通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探通术应用1~3个月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不受患儿性别、眼别、月龄、分娩方式及病程时长等因素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推广应用与临床小儿眼科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