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1在我院眼科以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治疗的578例709眼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族别、职业、长期居住地、泪道手术史、眼睑外伤史、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阻塞部位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78例中,年龄6月~72岁,平均39.7±8.42岁。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颐1.66(217颐361)。族别方面汉族占64.2%,回族占22.3%,东乡族占11.3%,其他少数民族占2.2%。职业方面农民占62.5%,工人占17.0%,司机占7.1%,其他职业占14.4%。长期居住地方面乡村占61.3%,县镇占23.7%,城市占15.1%。未曾行泪道手术患者占87.5%,曾行一次手术患者占10.6%,曾行两次以上手术患者占1.9%。有眼睑外伤史患者4.0%。常见阻塞部位±次为鼻泪管、泪总管、泪小管、下泪小点。结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具有性别、年龄、族别、职业、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等因素的分布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族别与发病率的关系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下泪道再通在泪道慢性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诊治的100例泪道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内窥镜下泪道再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CR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血清h-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采用内窥镜下泪道再通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测量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鼻泪管管径,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探讨鼻泪管横向直径与鼻泪管阻塞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4/2017-01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152例(患眼179眼,正常眼125眼),其中男25例(患眼28眼,正常眼22眼),女127例(患眼151眼,正常眼103眼),年龄4~87(平均53.44±16.06)岁。所有患者泪道冲洗后灌注30%碘海醇注射液,并立即行泪道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二维重建鼻泪管结构图,于斜冠状位上对鼻泪管及其临近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结果: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和正常眼的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中口横向直径最小。结论:骨性鼻泪管横向管径不是形成鼻泪管阻塞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80例(146眼),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73眼),对照组患者接受泪道激光成形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记录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一年期间,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总有效率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逆行植入泪道扩张引流管与药物联合疗法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逆行植入泪道扩张引流管与药物联合疗法对所选病患进行施治,随访3个月,分析本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0例病患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63/70);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占总比例的4.29%。结论选择逆行植入泪道扩张引流管与药物联合疗法对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进行施治,可取得显著疗效,并且,逆行植入泪道扩张引流管还具有操作简便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的几率,建议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