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简介:摘要患儿女,2岁。因左侧颌下肿物2年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实性巢状、花蕾状、器官样、腺管状分布,细胞巢外周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基底样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p53阴性。病理诊断为涎腺母细胞瘤。
简介:摘要微分泌性腺癌(MSA)是一种新近命名的涎腺肿瘤,具有显著一致的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和特征性MEF2C-SS18基因融合的遗传学特征。本例患者男性,27岁,发现右颊肿物4个月。镜下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SS18分离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符合MSA诊断。MSA是一种独特的、低级别唾液腺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和涎腺超声评分法诊断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涎腺病变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疑诊SS患者58例,依据2002年欧美专家共识分类标准将其分为SS组(47例)、非SS组(11例),并根据病程将SS组分为≤5年组(29例)和>5年组(18例)。同期选取健康成人40例为对照组。分析0~16评分系统及SWE对SS涎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SS组与非SS组及对照组腮腺、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SS组超声评分明显高于非SS组、对照组(均P<0.05);不同病程间SS患者涎腺评分及杨氏模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和超声评分法诊断SS涎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829和0.676,前两者AUC值高于超声评分法(均P<0.05)。结论SWE和超声评分法对SS涎腺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从不同角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信息;SWE对SS涎腺病变的诊断效能较优于涎腺超声评分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标本实施病理检查。记录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对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标本肉眼观察平均直径(4.13±0.23)cm,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P<0.0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52.38%)显著高于其他分期(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全面检查确诊病情,有利于患者及时获得救治保障其疗效及预后。
简介:摘要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新增乳腺少见和涎腺型肿瘤,通常是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均为阴性、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的“三阴性”肿瘤。因其总体预后良好,故临床治疗需区别于“高度恶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本文就此类肿瘤的形态学、分子特征、预后及临床治疗进行介绍,以期提高对其临床病理认识水平,并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并归纳涎腺乳腺样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与治疗的 5 例 涎腺乳腺样分泌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 5 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肿瘤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巨检、镜检、免疫组化染色的检查结果,归纳肿瘤病理特征。 结果: 5 例患者中腮腺发病率为 80.00% ( 4/5 ),软腭发病率为 20.00% ( 1/5 );巨检下肿瘤细胞多为实性,长径在 1.2cm~2.8cm 之间,与周围组织间的界限较为清晰,多为灰色、灰褐色等;镜检下肿瘤细胞多无纤维包膜,呈现结节状或者小叶状,多为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患者肿瘤细胞均对 CK7 、 S-100 蛋白进行了表达,其中 2 例患者的局部病灶对 GCDFP15 进行了表达,所有患者肿瘤细胞均未对 SMA 、 CK14 、 P63 以及 calponin 等基底细胞或肌上皮细胞的标志物进行表达。 结论:对 涎腺乳腺样分泌癌细胞进行巨检、镜检等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验,可有效帮助工作人员对癌细胞病理特征进行了解,对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5例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病例中,女性占67.6%显著高于男性32.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发病部位分布在腮腺、颌下腺、腭部、舌下腺和颊部等,其中,发病部位前三名的为腮腺、颌下腺、腭部,占比分别为46.7%、24.8%、13.3%;发病最高的病例类型为粘液表皮样癌,占比35.2%,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占比23.8%,腺癌,占比16.2%;发病最高的年龄段为30~60岁,占为60.0%。结论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腮腺、颌下腺、腭部等部位,且其病理分型较多,最常见的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可根据这些特征尽早对患者进行确诊和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0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术后标本的病理切片,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腮腺者6例,位于颌下腺者1例,1例发生于咽部,1例发生于鼻腔,1例发生于耳后。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镜下所见3例呈实体型结构,5例呈实体微囊混合型结构,1例为乳头囊状型,1例位滤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K、EMA阳性,P63、CK5/6、SMA阴性,S-100部分阳性表达,3例Ki-67增殖指数<5%;1例高级别腺泡细胞癌中Ki-67增殖指数>3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属于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女性患者。该肿瘤有一定的复发及转移率,术后需密切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