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渎职犯罪作为破坏国家正常管理活动以及削弱国家工作人员的公正廉洁性的一类严重犯罪,成为当下反腐败工作的重点打击对象。但是,对于如何界定刑法规制中渎职罪的主体范围却尚存争议。在刑法条文中并无渎职罪主体范围的明确释义,因而存在刑法学界的诸多观点以及相关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相一致的界定内容。当下,涉及其主体范围的观点主要存在身份说、公务说、身份与公务兼具说以及新公务说等。通过对主体范围争议的评介,结合我国立法认定与司法实践的现实情况作出恰当的界定,即采用新公务说将渎职罪的主体范围确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委托及聘任从事公务的人员。
简介:渎职罪是一种危害性相当严重的犯罪,我国刑法规定的渎职罪主体范围过窄。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刑法对渎职罪主体范围的规定相对宽泛,我国有必要汲取和借鉴国外域外渎职罪立法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逐步完善我国渎职罪的立法。
简介:
简介: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所造成的结果是当事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重大损失,四、罪与非罪的区分 (一)严格区分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行为罪与非犯罪的区别 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的犯罪主体为负有执行判决、裁定职责的执行工作人员
简介:执行判决裁定渎职罪是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的渎职犯罪.本罪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因此,其具体罪名可以确定为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两个罪名.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或国家的司法公正.
简介: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所造成的结果是当事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重大损失,四、罪与非罪的区分(一)严格区分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行为罪与非犯罪的区别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的犯罪主体为负有执行判决、裁定职责的执行工作人员
简介:渎职罪的违法性本质是对渎职行为的否定,或者说是对公权力不正当行使的否定。理论界对渎职罪主体认定的争论主要集中于职务说和职权说两种学说上,职务说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强,但只能解决大多数渎职罪的主体认定问题,对于一些比如接受委托或授权等行使公权的主体就很难被认定;职权说从实质的角度似乎能将所有的渎职罪主体囊括其中,却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性标准,因此,必须将两种学说结合起来指导渎职罪主体认定的司法实践。
简介:上述国家刑法中职务犯罪的集中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对惩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犯罪作了专门的规定,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国家财产的贪污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中
简介:食品监管渎职罪存在立法缺陷:罪状的描述不够严谨、立案标准过高、刑罚设置不合理,建议完善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立法:以司法解释形式完善罪状的描述、降低立案标准、合理设置刑罚。
简介:渎职罪案件的"前案"无须构成犯罪,渎职罪本罪也可以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案"在此前任何阶段均可以不涉嫌犯罪。涉嫌犯罪的"前案"的标准应当是:当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简介:渎职罪主体、行为、结果的司法认定方面仍存在较多疑难问题。认定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是否构成渎职罪主体,重点在于分析受委托的职权来源是否合法,委托的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手续是否完备。渎职罪中的徇私行为应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徇个人的私情、私利,具体包括贪图钱财色欲、袒护亲友、泄愤报复等。滥用职权违法办理户籍损失中不仅存在造成户籍制度混乱的非物质性损失,而且存在物质性损失,应当区分认定,一并作为渎职罪危害结果衡量渎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必要将具有关联关系的投资项目按照损益相抵的办法计算渎职罪重大损失数额。
简介:行为涉嫌犯罪的前案的确定标准也是不正确的,前案不存在了即前案最终实质不成立犯罪, 刑法关于徇私舞弊案件中涉及前案的罪名有五种
简介: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简介:“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是司法解释为渎职罪设置的追诉标准之一,但由于其概念相对抽象,以及司法人员对其理解上的偏差,适用中出现了自由裁量较为随意、适用范围泛化、轻刑化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司法的权威和公正。应从纠正理解和认识偏差入手,理清其与非物质损失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恶劣社会影响”的涵义,综合判断、完善方法、谨慎适用;总结既判案件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具体表现形式,提炼升华、细化渎职罪相关司法解释;运用好案例指导制度,编撰参考案例,以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司法公正。
简介:当前食品安全犯罪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刑事政策的不完善及监管不力是其重要原因。应对风险社会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的当务之急是在坚持刑法基本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更新立法理念、调整司法策略,将食品监管渎职罪的法益进行前置保护,运用客观归责的相关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刑法理论,方能更好地发挥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应然作用。
简介:关于渎职罪,理论与实务界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如混淆违法与责任、对“重大损失”与“情节严重”区别对待、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等同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渎职行为通常只是结果发生的间接原因,即便行为人对“重大损失”持希望或放任的态度,以渎职罪处罚也能做到罪刑相适应,故理论上有关滥用职权罪罪过的争论,并无实际意义;只有根据规范的保护目的能够将“重大损失”归属于行为人时,才能肯定渎职罪的因果关系。
简介:当前司法实践对于食品犯罪的认定存在重刑倾向。通过对食品监管渎职罪法理基础的梳理可知,对于食品监管渎职罪适用监督过失理论时,行为人仅负监督过失的责任,而不承担管理过失责任。对于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犯罪主体应当限定为在食品安全监督业务中享有具体和实际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因果关系进行判断的价值基础在于罪责自负原则,因而行政机关监督过失的因果关系认定有别于企业组织体内监督、管理过失因果关系的认定。同时,从因果关系角度考察,应当将被监督者故意实施犯罪与基于可信赖的被监督者之行为作为食品监管渎职罪的非法定免责事由。
简介:针对《两高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在适用第3条对受贿罪和渎职罪并罚时,为避免双重评价,受贿行为不应再作为渎职罪中的"徇私"情节从重或加重处罚;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及"情节严重"之认定,也不应再以渎职犯罪行为及其严重后果为依据。渎职罪牵涉到其他犯罪的共犯的,在适用解释第4条对其罪数问题进行分析、认定时,需将渎职罪专章规定的特殊性与共犯理论、想象竞合的法理结合在一起考虑,并在职务行为和非职务的参与行为之数行为的认定中,应用义务犯之法理。
论渎职罪的主体范围
中外渎职罪主体的比较研究
渎职罪为谁而设定?
执行判决裁定渎职罪初探
论执行判决裁定渎职罪
论渎职罪犯罪主体
关于完善渎职罪的立法思考
浅论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立法完善
渎职罪中“前案”的理解与认定
渎职罪若干最新疑难问题的司法认定
对渎职罪中“前案”的理解与认定
食品监管渎职罪主客观认定情形分析
渎职罪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司法认定
风险社会视域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立法完善
论《刑法》渎职罪中的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渎职罪理论与实务中的常见误读及其澄清简
论监督过失理论在食品监管渎职罪中的适用
渎职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犯形态的认定
论渎职罪的罪数问题——解读《两高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