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电针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外袭证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外袭证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基于数字法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25例,分别予以电针治疗、电针联合治疗。结果:电针治疗的联合应用,加快了患者病情的好转,观察组质量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电针联合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外袭证的治疗中,电针联合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电针 温针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外袭证) 效果
  • 简介: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本人近年采用火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收到一定效果。且治疗方法简单,时间短,痛苦小,效果好。一般经1~2次治疗就有明显好转,3~8次治疗后均能痊愈。

  • 标签: 火针疗法 陈旧性踝关节扭伤 肩周炎 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归纳整理应用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分析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旨在总结并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科研。

  • 标签: []针刺疗法 艾灸疗法 肩周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5.778,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933、14.493,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7,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 标签: 卒中 偏瘫 肩痛 温针疗法 电针疗法(中医)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电针联合针灸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随机挑选80例,且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电针治疗,观察组使用电针联合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上肢评分为(40.95±5.15)、下肢评分为(26.20±4.28),对照组患者上肢评分为(36.45±5.04)、下肢评分为(22.45±3.8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电针联合针灸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电针 温针灸 脑卒中后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经络上疗效,我院于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不同部位身体疼痛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9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 47例,后者接受推拿治疗,前者采用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与对照组 72.34%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49%明显较高,差异较为明显( P< 0.05);治疗前,两组的 ISOA评分比较,差异较小(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不适评分分别为( 1.21±0.78)分、( 2.48±0.99)分,步行距离评分分别为( 2.15±1.04)分、( 3.15±1.22)分,日常运动痛评分分别为( 0.95±0.48)分、( 1.13±0.64)分,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结论:治疗身体疼痛的疗效显著,能够达到通经络的目的,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温通经络 温灸仪 ISOA评分 疗效
  • 简介:目的:双头全方位多功能灸治疗结合电针、中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本院血液科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共50例,根据患者意愿,所有患者同意采用双头全方位多功能灸治疗结合电针、中药治疗本病。本病取穴主要采用辨证取穴的方式,主要选取气海、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合谷等固本培元之穴,灸治疗仪和针灸2次/d,15min/次,两次施治间隔时间达4h以上。中药治疗亦选用辨证论治,方药主要选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太子参、当归、山茱萸、阿胶、熟地黄等补脾益肾之品。中药汤剂2次/d口服,1剂/d。观察周期为45d。主要观察患者的白细胞数及临床疗效。结果:5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50例患者的白细胞系数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头全方位多功能灸治疗结合电针、中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颇佳,能够明显提高机体内白细胞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温灸治疗仪 电针 白细胞减少症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疗效。方法统计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指数结果。结果4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针灸治疗后头部疼痛指数均有明显下降。结论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通过统计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变化,证实了针灸治疗的疗效。

  • 标签: 紧张型头痛 电针 头皮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火在腰背肌筋膜炎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将58例门诊病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电针结合火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61.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火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

  • 标签: 腰背肌筋膜炎 电针疗法 火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电针配合针灸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4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电针方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且差异对比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电针配合针灸方法效果较为明显,提升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 标签: 电针 温针灸 周围性面瘫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变频电针对各种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2年12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各种痛症患者320例,依据痛症虚实评分和疼痛程度的不同为客观依据,依据不同的疼痛部位进行循经取穴,采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实证组各组疼痛程度均有明显下降,降频组疼痛程度下降幅度尤为突出,其痊愈率为37.5%,显效率为50%,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虚证组各组疼痛程度均有明显下降,升频组疼痛程度下降幅度尤为突出,其痊愈率为17.50%,显效率为55.00%,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频电针以升频为补法,以降频为泻法,实证中降频和虚证中升频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变频电针仪 痛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肥胖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单纯性肥胖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 46例, 后者接受常规治疗,前者接受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对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89.13%,对照组为 71.74%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观察组患者的 BMI、 WC、腰臀比、脂肪率分别为( 25.36±1.88) kg/m2、( 86.52±3.21) cm、( 0.81±0.11)、( 30.02±2.56)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27.89±2.31) kg/m2、( 0.94±0.13)、( 33.04±3.15) %,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 结论:与传统的艾灸之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显著,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单纯性肥胖 温灸仪 BMI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电针两种不同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患有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50例)与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用电针疗法并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频率为每周五次,以四周作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对,包括治疗前后疼痛肿胀程度、运动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两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针灸方式均有良好效果(p<0.05)。其中,针灸法治疗肿胀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得到的治疗效果要优于电针针灸法(p<0.05),电针针灸法在恢复患者上肢功能方面有良好的效果(p<0.05),两种针灸疗法均能够提升治疗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电针两种治疗法对于治疗康复训练下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均有良好效果。若患者肿胀情况较为严重,首选疗法,但两种针灸疗法在运动功能与总有效率方面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 标签: 电针 温针 康复训练 肩手综合征
  • 简介:目的:观察浮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浮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0d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 标签: 针刺疗法 电针 中风 并发症 偏瘫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36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6vsPC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ST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4vsCV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CV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感和产生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36较ST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36较CV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4较CV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针感强度
  • 简介:摘要:患者,男,51岁,因高处坠落致双下肢活下肢活动受限伴二便失禁及感觉障碍1月余于2019年06月18日到广汉市中医医院就诊,并以:“1、截瘫;2、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伴椎管占位; 3、骶尾椎体粉碎性骨折;4、胸8椎体骨折;5、右侧髋臼撕脱性骨折”入院。患者于2019年5月初,因工作时不慎从6m高处坠落,当时意识清楚,感腰背部及臀部疼痛明显,无大小便失禁,就诊于广汉市人民医院,行腰椎和骨盆的DR提示: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胸椎和骨盆CT提示骶椎粉碎性骨折,骨碎片游离,盆腔积血,直肠及膀胱损伤可能,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侧小关节骨折,椎管明显狭窄,脊髓受压,病情平稳后在全麻下行腰1椎体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术,术后双下肢活动受限伴二便失禁,及乳头区以下感觉障碍。

  • 标签: 针刺疗法 截瘫 小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