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清白蛋白(HS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HSA在子痫前期(PE)发病前的预警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E孕妇369例(其中重度PE者233例)为PE组,同期309例正常孕妇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孕妇均于妊娠11~13周+6(妊娠早期)、妊娠28~32周(妊娠晚期前期)、妊娠35~37周(妊娠晚期后期)检测血清HSA水平,以分析PE孕妇妊娠各期HSA水平的变化,并分析PE临床发病后HSA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PE组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前期、妊娠晚期后期的HSA水平分别为[(41.9±3.1)、(34.2±2.7)、(33.7±2.9)g/L],正常对照组为[(40.0±2.2)、(35.4±2.7)、(36.7±3.3)g/L];PE组孕妇妊娠早期的HS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E组孕妇妊娠晚期前期、妊娠晚期后期的HSA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PE组孕妇的妊娠期HSA水平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则呈"V"形趋势;HSA水平下降的幅度对预警P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742(界值为5.97 g/L,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62.8%),预警重度PE的ROC-AUC为0.756(界值为6.85 g/L,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72.0%)。PE孕妇临床发病后,HSA水平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负相关(r=-0.19,P<0.01)。结论妊娠期HSA水平过度下降是发生PE的预警因素;HSA的基础水平越高、妊娠期下降的幅度越大时,孕妇发生PE的风险增加。PE孕妇发病后的HSA水平越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HSA水平过度下降可能是PE的预警因素及PE亚临床阶段实验室变化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不同骨量人群血清铁蛋白的差异,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检测骨密度(BMD)的绝经后女性(131例)及50岁以上男性(65例)患者(共196例),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46例)、骨量减少组(68例)和骨质疏松组(82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并测定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与骨量正常组[99.50(91.55,128.51)ng/ml]和骨量减少组[103.36(93.26,113.46)ng/ml]相比,骨质疏松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174.25(160.85,210.42)ng/ml)(χ2=100.573,P=0.000)。(2)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髋部、腰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髋部r=-0.487,P<0.05;腰椎r=-0.531,P<0.05)。(3)体重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r=0.049,P<0.05),血清铁蛋白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r=-0.018,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本院 107例乙型肝炎患者与 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乙肝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对照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进行对比。干预治疗后,按病情发展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乙肝组 IgA、 IgM、 Ig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各指标水平突出;好转组干预后 IgA、 IgM、 IgG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恶化组干预后 IgA、 IgM、 IgG水平较干预前有所增高,且好转组干预后 IgA、 IgM、 IgG水平较恶化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水平可直接反应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尿酸(UA)与尿微量白蛋白(UAlb)水平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95例,另招募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血清UA、24 h UAlb的含量,比较两组血清UA、24 h UAlb水平,分析血清UA与UAl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和24 h UAlb水平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不同分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UA和24 h U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24 h UAlb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血清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UA水平高脂血症患者24 h U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血清UA水平与UAlb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UAlb水平与L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尿酸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异常升高,血清尿酸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清铁蛋白(SF)水平对食管鳞癌(E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280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SF水平与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280例ESCC患者中,低SF组共183例(65.4%),高SF组共97例(34.6%)。低SF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50.3%、43.2%,高SF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1%、35.1%、3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P=0.0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瘤栓、神经侵犯、术前SF水平与ESCC患者的预后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瘤栓(OR=1.662,95%CI:1.239~2.229,P=0.001)、神经侵犯(OR=1.823,95%CI:1.361~2.443,P<0.001)、术前SF水平(OR=1.504,95%CI: 1.113~2.032,P=0.008)均是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高SF水平ESCC患者的预后较差;术前SF水平是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统计连云港地区20~79岁健康成人24 h尿蛋白水平的分布情况,并建立该指标的参考区间。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8月于本院体检中符合要求的志愿者257例,其中男120例、女137例,年龄20~79岁。运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24 h尿蛋白,并对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正态性检验,依据CLSI C28-A3和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指南建立24 h尿蛋白指标的参考区间。结果本地区健康成人24 h尿蛋白水平的分布呈非正态分布(W=0.916,P<0.05),且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Z=0.44,Z*=3.10,P>0.05;年龄:Z=1.14,Z*=3.10,P>0.05)。本研究应用邻苯三酚红钼比色法定量检测24 h尿蛋白建立的参考区间为<445 mg/24 h。结论24 h尿蛋白参考区间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能够为各种肾脏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将本院于 2018年 5月 -2019年 4月期间收治的 100例发病时间≤ 3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入院当天进行疾病诊断的同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组( <6%) 52例、轻度升高组( 6.0%~8.0%) 28例、重度升高组(≥ 8.0%) 20例;针对三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三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糖尿病、颈部斑块及狭窄、进展性卒中以及后循环梗死等指标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经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以上指标均与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呈正相关( P<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临床中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而重度升高组(≥ 8.0%)则以并发糖尿病、进展性卒中、颈部斑块及狭窄和后循环梗死患者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晚断脐对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梧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分娩的早产儿60例,根据断脐时间分成两组。观察组(n=30)在早产儿娩出2 min后,或脐带搏动停止后进行断脐;对照组(n=30)在早产儿分娩10 s内进行断脐,比较两组早产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时HCT、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3 d HCT、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出生时(P<0.05)。观察组早产儿出生后3 d HCT、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第1、5天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第5天经皮胆红素水平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30.00%(9/30),对照组为26.67%(8/30),两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率[30.00%(2/30)]低于对照组[8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断脐可提高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水平,并且不影响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贫血预防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中紧密连接(TJ)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感染科收治接受住院治疗的64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感染性腹泻组,根据腹泻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感染性腹泻(<14 d)27例、持续性感染性腹泻(14~29 d)21例、慢性感染性腹泻(≥30 d)16例;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度脱水26例、中度脱水24例、重度脱水14例;另选取同期非感染性腹泻患者70例作为非感染性腹泻组及门诊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对感染性腹泻组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粪便中TJ蛋白ZO-1、Occludin水平。结果64例感染性腹泻组患者粪便中共分离出72株病原菌,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共18株占25.00%。三组受试者中,对照组粪便中ZO-1、Occludin水平最高,其次为非感染性腹泻组,感染性腹泻组粪便中ZO-1、Occludin水平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腹泻组患者不同腹泻持续时间粪便中ZO-1、Occludin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组患者、持续性感染性腹泻组患者、慢性感染性腹泻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腹泻组患者不同脱水程度粪便中ZO-1、Occludin水平比较,轻度脱水组粪便中ZO-1、Occludin水平最高,其次为中度脱水组,重度脱水组粪便中ZO-1、Occludin水平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中ZO-1、Occludin水平降低,且其水平变化与感染性腹泻患者腹泻持续时间及脱水程度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胃炎患者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该治疗方法对于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挑选法在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慢性胃炎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以双盲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仅应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NHP评分。结果:经过一阶段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及NHP评分皆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而言,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进行治疗,能够获取更加的临床治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且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普遍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性激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Graves病患者152例,测量身高、体重,检测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白蛋白、HbA1C、肝功能等指标。分析SHBG水平与临床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Graves病患者糖化白蛋白与SHBG呈负相关(β=-0.308, P<0.01),但校正了甲状腺激素后糖化白蛋白与SHBG无相关性。男性患者SHBG水平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1)。男性患者SHBG水平与促黄体生成素(r=0.465, P<0.01)、雌二醇(r=0.629, P<0.01)、睾酮(r=0.786, P<0.01)呈正相关。女性患者SHBG水平也与睾酮(r=0.191, P<0.05)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男性患者SHBG水平与雌二醇(β=0.329, P<0.01)独立正相关。结论SHBG与Graves病的关系可部分解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性功能障碍及不孕不育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疏血通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内,对象为接受治疗的析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组,设2组对比,各30例。参照组采用疏血通治疗,在此前提下试验组应用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比较试验组和参照组NIHSS评分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参照组治疗后对比NIHSS评分、总有效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高原暴露的健康人群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与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于2013年6月在重庆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入选健康受试者94人,年龄18~30岁,均为男性,均久居平原(海拔<500 m)。所有受试者均从重庆(海拔400 m,平原)乘汽车以阶梯习服的方式经7 d到达理塘(海拔4 100 m,高原)。基线数据采集在受试者出发前48 h内完成,受试者乘汽车到达理塘后2~7 h内完成高原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包括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O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间接估测受试者sPAP。根据纳入人群急性高原暴露后测得的sPAP值将人群分为3组,即低值组[sPAP值26.8~32.3 mmHg(1 mmHg=0.133 kPa)](n=31)、中值组(sPAP值32.4~37.4 mmHg)(n=32)和高值组(sPAP值37.5~55.6 mmHg)(n=3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OPN和SOD水平与sPAP的相关性。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纳入总体人群的sPAP显著升高(P<0.001)。sPAP低值组、中值组及高值组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汉族占比、有吸烟史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高原暴露后,总体人群的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平原时显著增加(P均<0.05),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降低(P <0.05);不同sPAP亚组人群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平原时显著增加(P均<0.05),SpO2均较平原时显著降低(P <0.05)。高值组人群平原收缩压高于低值组和中值组(P均<0.05),而高值组人群平原舒张压也高于低值组(P<0.05)。急性高原暴露后,纳入总人群的血清OPN水平显著增加[27.9(22.5,34.0)μg/L比25.6(18.4,33.1)μg/L, P<0.05],而SOD、丙二醛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急性高原暴露后,高值组人群血清OP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低值组(P<0.05)。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血清SOD水平呈现出随着sPAP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高原暴露后纳入总人群的血清OPN水平与sPAP呈正相关(r=0.32,P=0.002),而血清SOD水平与sPAP呈负相关(r=-0.22,P=0.03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原血清OPN(β=0.310,P=0.002)及高原血清SOD(β=-0.199,P=0.043)与高原sPAP独立相关。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血清OPN水平与sPAP呈独立正相关,OPN有望成为急性高原暴露人群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及疱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初发BP患者40例、健康人40例进行血清ECP检测;选择同一时期就诊的33例初发BP患者、41例非免疫性疱病患者进行疱液ECP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和疱液ECP含量,同时对1例BP和1例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病理切片进行ECP免疫组化染色。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BP组血清ECP含量为(116.9 ± 19.3)ng/L,健康对照组为(93.3 ± 15.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6,P<0.001)。BP组疱液ECP含量为(665.8 ± 189.0)ng/L,非免疫性疱病组为(547.5 ± 240.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1,P = 0.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P患者ECP阳性细胞胞质棕黄色颗粒明显多于接触性皮炎患者。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 = -0.15,P = 0.35)。结论BP患者血液、疱液ECP水平明显升高,且疱液ECP水平远远高于血清ECP水平,提示ECP可能参与BP的发病过程。
简介:摘要 本项目3个站场储罐及输气管道由于设备故障、管道破裂、违章操作、操作失误等均可能导致天然气泄漏。以防控天然气对环境的急性损害,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环境风险预防、控制、减缓措施,明确环境风险监控及应急建议要求,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免疫疾病病人选择秋水仙碱片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 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风湿免疫疾病病人84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 2019年 1月到 2020年 1月。 Ⅰ组(42例)病人选择秋水仙碱片治疗 ,Ⅱ组(42例)选择秋水仙碱片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探讨2组病人症状改善优良率, c反应蛋白水平值。 结果:Ⅱ组症状改善优良率为92.86%,明显高于Ⅰ组 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Ⅱ组 c反应蛋白水平值( 19.18±8.08) mg/L,明显低于Ⅰ组( 45.38±10..56) mg/L( p<0.05)。结论:相比单独采用秋水仙碱片进行治疗而言,风湿免疫疾病病人采用秋水仙碱片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1 75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 d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1 220)和死亡组(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组,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CI 0.540~0.599,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的AUC分别为0.783(95%CI 0.759~0.807,P<0.01)和0.774(95%CI 0.750~0.798,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较低(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组和≥0.173 g/L组。<0.173 g/L组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组(χ2=17.75,P<0.01)。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